女籃兵敗檢討》打破封閉環境 才能走出國際

曾效力世新大學的潔丹妮兒(右)是菲律賓首次在亞洲盃擊敗中華隊的功臣。(取自FIBA官網/李弘斌臺北傳真)

面對中華女籃落到亞洲二級窘境,甚至實力早已不在亞洲前6,錢薇娟與現役女籃國手雖提出歸化、外教、裁判及改變打法等中肯建議,但真要重返亞洲4強,仍得打破國內封閉已久的女籃環境。

國內女籃球員培訓大部分都由4支WSBL球隊,從「小隊」慢慢一路培養到「大隊」,有潛力的國中、國小好手,早早就被這些球隊「訂」走,甚至依靠足夠資源或經費,很多好手到了大學後,就逐漸集中在一隊的詭異情況。

也許在高中籃球聯賽(HBL)與大專籃球聯賽(UBA)很難出現長期連霸局面,但到了社會成人層級的WSBL,長年都被單一球隊主宰至今,其他3隊永遠只能搶亞軍,甚至這3隊培養出的自家好手,也可能被高薪挖走。

這種連霸局面目前來到「30」,不可否認的是,這支球隊母企業爲了女籃,長年投入衆多資源與經費,會有這樣「回饋」與「強大」也屬當然,可是綜觀世界任何項目運動聯賽,幾乎不可能出現這麼誇張且漫長的連霸數字。

因爲這種長期連霸現象,也代表好手與資源幾乎都集中在一隊,整個聯賽對抗性與競爭力蕩然無存,就算連霸延續下去,卻永遠只在國內,完全走不出國外,如今中華隊在亞洲盃女籃賽的空前潰敗,或許也印證了這一點。

打破這種封閉環境已刻不容緩,方法也比想像中簡單,就是成立職業女籃聯盟,利用職業化的「健康」舞臺,去控制且避免一隊獨大局面產生,畢竟一個還沒開打就知冠軍誰屬的聯賽,不可能幫助中華女籃真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