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險創新服務促糧食增產增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業保險作爲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正以豐富的形式和層次爲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保障,成爲越來越多農民的“心頭好”。

近年來,農業保險有哪些服務創新?對保障農業生產、農戶增收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研採訪。

提升風險保障能力

“裝藥、起飛、灑藥……”近日,記者走進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磨頭鎮的田間地頭,近距離觀摩植保無人機對麥田實施“一噴三防”作業。在現場,迎着微風吹拂的青色麥浪,大家財險河南分公司焦作中心支公司的相關技術人員正指導無人機駕駛員操縱着裝載有混合藥劑的植保無人機,對博愛縣磨頭鎮際西村120畝麥田實施“一噴三防”作業,精準均勻地把藥劑噴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裡。

“一噴三防”是保險業將農險滲透至農業生產全過程,從注重災後補償向注重災前防禦轉變,將風險關口前移的一種助農方式。“現階段,大家財險等保險公司陸續爲農戶的麥田提供‘一噴三防’作業,能有效預防病蟲害、乾熱風、倒伏,對幫助農戶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馬新明介紹,小麥生長主要經歷長苗期、長穗期、長粒期3個階段,當下小麥正在抽穗,這時候的小麥對病蟲害特別敏感,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夏收產量和農戶收益。

河南是產糧大省,全國四分之一的小麥種植都在河南。大家財險河南分公司焦作中心支公司總經理劉浩表示,爲打好春耕“第一仗”,大家財險廣泛開展“一噴三防”防災減損服務,受益對象覆蓋河南省5個地市、5個縣區,累計覆蓋農田20萬餘畝,惠及農戶3.1萬戶次,出動無人機約2000架次。

記者採訪瞭解到,這不是大家財險第一次爲農戶捐贈春耕物資,前幾年,每到春耕關鍵期,大家財險都會爲困難農戶捐贈農業物資。而類似爲困難農戶提供農資、農技的助農工作也不僅只有大家財險在做,很多保險企業,如人保財險、國壽財險等保險公司都開展了爲困難農戶捐贈農資、提供農技的工作。在助農護農惠農的路上,保險業一直走在前列。

爲磨頭鎮麥田“一噴三防”是保險業護航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保險業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書寫普惠金融大文章。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農業保險體制機制,按照“中央發展大宗,地方發展特色”的政策思路,加大了對小麥保險補貼的力度,農戶只需要繳納較少的保費即可享受到保險保障。

隨着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不斷深入實施,農業保險在保障“三農”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財險總公司農險事業部總經理陳山表示,“未來,大家財險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立足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護農民利益,不斷踐行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要求,全面落實開展‘保險增量,風險減量’行動要求,更好地滿足‘三農’領域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求,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科技賦能風險減量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賠付金額以及服務農戶戶次都實現了快速增長,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富農、強農作用也進一步發揮。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農業保險爲脫貧地區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資金4.3萬億元,年均增長7%。2023年全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爲1430億元,增速達到17.31%。我國已成爲全球農險保費規模最大、覆蓋農產品最多、業務模式最豐富的農業保險大國之一。

運用科技手段助力風險減量是近年來保險業一直髮力的方向。業內專家表示,爲更好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就需要加強產業韌性,提高農業全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農業保險應當轉變工作思路,從保障單一環節向保障全流程轉變,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強化風險減量服務。

以陽光財險爲例,該公司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應用新興科技手段,不斷提升農業保險服務水平。2022年夏季至秋收期間,受冰雹、洪澇、霜凍災害影響,黑龍江省內多地農業受災嚴重。由於受災地域廣,定損難度大,陽光財險通過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快速準確地對受災區域進行查勘測量,及時確定受災面積。爲23089戶次發放賠款6250餘萬元,提升了當地農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爲受災農戶及時恢復農業生產提供支持。

陽光財險農險部負責人王洪軍表示,衛星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對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農業保險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對農作物苗情、長勢、災情進展、損失確定提供依據。保險科技可以爲傳統農業提供有效風險減量管理和高質量損失補償。未來,陽光財險將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將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應用於農村金融服務,着力解決農險融資問題,提高農民擴大再生產能力。

業內專家表示,當前農業保險仍存在重前期投保和後期賠付,輕災害預防和過程管理的現象。農業保險需要在保障精準理賠、應賠盡賠的基礎上加強風險減量服務,將農業保險工作思路從“災後補償”轉向“災前預防”“災中干預”“災後補償”的全流程保障,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同頻,降低農業風險發生概率、減少農業災害損失。

去年夏季,全國多地頻繁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洪澇災害頻發,局部地區發生農田漬澇和農作物倒伏現象。爲應對汛情,大家財險在全力做好理賠服務的同時,一方面科學制定併發送暴雨風險提示、防災防損提示及應對措施函,指導農戶做好災害預防工作;另一方面進一步升級完善“農險信息化管理平臺”,採用衛星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科技手段,甄別易發生災害地區並實地走訪勘測,第一時間對排水河展開築壩清淤工作,將被保護區域內防颱風、防汛排澇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保證了近2000戶農戶13.52萬畝農田的農業生產安全。

“保險企業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以科技賦能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陳山表示,一直以來,大家財險持續強化前置風險管理,以災前預報、預警和災中施救、減損爲抓手,推動農險從“災後補償”向“災中減損”“災前預防”轉型,不斷延伸保障鏈條。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快構建和完善農業全產業鏈保險,從“保災害、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保全生產鏈條”發展,進一步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完善風險分散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完善巨災保險制度。這是巨災保險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被提及。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例如,日前廣東中北部地區出現強對流天氣和持續性強降雨過程,對當地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韶關、清遠、肇慶等地出現農房受損、農作物受災等情況。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數據,4月19日至4月28日12時,轄內保險機構累計接報案3.47萬件,報損金額6.99億元,其中農險報損金額1.57億元。

如何從容應對自然災害頻發,建立健全農業巨災保險制度?業內專家建議,應完善農業保險風險分散機制,強化農業再保險制度設計,建立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發展現狀的農業再保險制度體系,一方面,完善並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通過穩定可靠的再保險制度實現農村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另一方面,構建多元化風險分散工具,建立“農業再保險基金”“再保險+大災基金+巨災債券”“再保險+巨災債券”等組合工具,實現將農業大災在風險分散體系內對衝。

再保險作爲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重大災害、助力構建韌性社會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中再產險通過商業巨災風險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持續開展巨災保險創新和落地應用,推動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政策性巨災保險和商業保險中,中再產險平均每年承保颱風風險保額超9萬億元,地震風險保額近5萬億元。“中再產險全面參與江西、四川、福建、青海等地農業巨災和天氣指數保險業務創新,爲農業、漁業、林業等提供風險保障超過4億元。”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擬任總經理王忠曜介紹,中再產險積極推進種業保險產品創新,構建種業公司、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一體化合作機制,共同開展覆蓋育種研發、制種繁種、推廣銷售等全產業鏈保障的保險產品研發。

王忠曜表示,未來中再產險將發揮再保險特色優勢,針對種業、機械等關鍵核心領域,潛心開展基礎研究,研發專屬保險保障產品,夯實農業生產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基礎;針對地方農業特色產業,提供多樣化和定製化的保險保障,爲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漁業提供有效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經濟日報記者 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