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決策官自以爲是 農產品失衡「只會補貼收購」

農產品價格崩跌,政府卻拿不出實際政策。(示意圖/記者姜國輝攝)

文/李武忠

過去國內農產品也發生產銷失衡價格暴跌的案例,卻沒有今年多也沒有如今年般,引發如此大的民怨外界亦多所指責,不是因問題更嚴重而是農委會高官面對問題的態度與作法,導致決策與執行面都出問題,讓農民怒火越燒越旺。

遺憾的是在最新一波內閣改組中,最該被究責的農委會(遭蔡總統陳菊秘書長點名要檢討),竟然只撤換了農糧署署長(農委會高層不動如山),明顯棄車保帥,外界對此作法觀感不佳。此種不願面對問題核心的和稀泥作法,讓人對蔡政府處理農業產銷失衡的決心和能力大打折扣,根源不除產銷失衡的歹戲恐怕還會持續!

傳統農業看天吃飯,也容易發生產銷失衡的狀況,非臺灣獨有。只是我國官員習慣透過補貼救助手段,來處理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且船過水無痕,高層只在乎短期宣傳效果,下屬自然無心於研擬短中長期的解決對策;尤其一碰到選舉,大量補貼收購已經成爲執政黨施政無能,安撫民怨的唯一法寶(如香蕉格外品收購從每公斤3元提高爲5元,收購量也從2000公噸增至5000公噸等),這些措施或許有短暫效果,卻無助於問題的根除,等風波平息後農民還是會拼命種,反正最終政府會爲選票來善後。

正因爲沒有刻苦銘心的傷痛(包括農民和政府)纔會讓產銷失衡的問題一再發生,消費者莫可奈何。政府一手給補助(如肥料補貼、保價收購等),另一手救濟(收購格外品、補助耕鋤等),加上自國外進口大量農產品,都讓產銷問題雪上加霜!

農委會處理農產品產銷失衡已有多年經驗,卻始終無法讓農民滿意,原因就出在決策政務官的官大學問大且自以爲是,事務官則習於聽命行事不敢直言,加以政治凌駕專業(蔡政府團隊尤其嚴重),許多措施都是長官說了算,且經常遇到政治就轉彎,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爲有效掌握源頭管控,避免一窩蜂搶種,政府鼓勵農民種植要申報,如不配合,事後都不應該納入政府產銷失衡救濟措施、天然災害救助、農民保險補貼、有機肥料補貼、耕鋤補助的對象

現行相關措施各行其事沒有環環相扣,一碰到選舉,民代「關切」就妥協甚至自打嘴巴,讓守法農民失望,配合意願自然低落。只是這樣的問題不曾被認真檢討修正,反而輕易被操作成是在野黨在操控,在唱衰,轉移焦點,讓國內產銷銷失衡困擾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這正是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有別於國外,層出不窮的隱藏版原因。

問對問題答案就出來了。如何避免繼續拿農業相關位子當作選舉酬庸,亂開空頭支票,一味討好,讓「才能配位」,臺灣纔有遠離產銷失衡噩夢的一天!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李武忠,博士經濟系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