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專欄:美叫嚷挺臺 徒增臺海緊張

紐時專欄作家紀思道指出,美方的一些言論與行爲提高了臺海衝突的風險,圖爲金門反登陸作戰操演。(軍聞社)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表示,他到臺灣實地評估後發現,美國人似乎高估了中國全面侵臺的風險,在兩岸之間,除了提防中國外,大家更應小心的是,美國在無意間造成的風險,美中對抗可能引發海空意外事件,導致戰爭。他強調,美國應該多多協助臺灣加強自我防衛和遏制侵略,但要避免聲張,「悄悄地做,不用不必要地羞辱中國。」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在《紐時》27日刊登的專欄文章指出,「威懾」中國和「挑釁」中國只有一線之隔,美國人有時在該讓局勢緩和之際,卻大聲叫嚷着支持臺灣,反讓局勢更加緊張。

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AMC)司令米尼漢(Mike Minihan)上將去年初曾提出警告,美國最快2025年與中國開戰,臺灣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後來,五角大廈雖嘗試淡化他的言論,指這些評論不代表國防部對中國的看法,但是類似發言不曾停止。五角大廈高層官員瑞特納(Ely Ratner)曾形容臺灣是美國的「戰略資產」,意指臺灣可能是用來對付中國的軍事堡壘。這些言語都可能拉緊北京的神經。

紀思道指出,相關於臺灣看法常有這樣的例子,2022年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高調訪臺,擺出道義支持臺灣的姿態,但此舉並沒有明顯增強臺灣的防衛能力,中國的反應是讓軍艦更靠近臺灣,提高兩岸衝突的風險。

在美國,許多國安專家都很擔心臺海爆發戰爭,但紀親身來到臺灣,大多數人不認爲戰爭會發生,令紀思道感到困惑。蔡英文總統去年11月在紐時的「交易錄峰會」(DealBook Summit)受訪影片中說,中國面臨內部問題,不太可能侵臺;前總統馬英九也同意此觀點,他也向紀思道說,「我不認爲中國現在有意發動侵臺戰爭。」

然而,美方的一些言論和裴洛西等人的訪臺動作,卻加劇了北京的偏執。

他表示,有人不認爲習近平會對臺發動戰爭,因爲不符合中國或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利益。另外,征服臺灣的兩棲作戰將是巨大的挑戰,很可能會失敗。

在美國一直有呼籲,美方應正式表示在軍事上支持臺灣,以取代「戰略糢糊」做法,紀思道認爲,這是一個錯誤,部分原因是如果臺灣有信心美國會馳援,可能就不擔心激怒中國,也不會採取更多的自衛行動。

臺灣並不願意爲國防做出重大犧牲,國防預算只佔臺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小塊,低於美國、以色列或愛沙尼亞;義務役只恢復一年,還正在逐步淘汰核電廠,臺灣98%的能源靠進口,核能提供自產電力,核電廠對於抵抗封鎖至關重要。

最後,文章指出,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告訴他,爲希望幫助臺灣安全的美國人提供一個最佳建議:「多做。少說。」(Do more。Talk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