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碩士回臺種有機歐洲生菜 陳韋宇:臺灣農業不悲情
「我想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做出來就有自己的一片天,別人都要追趕我。」7年級生青年農夫陳韋宇取得牛津大學電子材料碩士後,在家人的反對之下,依然選擇回到新北市淡水區,捲起袖子經營農場,栽種有機歐洲生菜香料等高品質作物,經歷長達一年多的失敗後種出心得,許多異國餐廳主廚一試成主顧,讓他的農場常常供不應求。
陳韋宇日前代表新北市參加中華民國農會舉辦的「107年度跨世代農業經營經驗分享競賽」,榮獲亞軍。此次獎項的主題是跨世代農民開創磨合、交流,傳承農業經驗的過程、生產技術的改良和經營模式的創新,以及新市場的開發經驗等,陳韋宇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謙虛的說,經營農場才短短几年,就可以跟傳承兩三代的農場競爭,是他的榮幸,「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只是我種的東西比較不一樣。」
陳韋宇的「德安居有機農場」已經邁入第3個年頭,當初一手包辦農場整地到建造、栽培,無中生有,也取得有機驗證,培植成功的有佛羅倫斯蕃茄、綠橡木萵苣、瑞士甜菜、義大利芝麻葉等等。他經常飛到南法普羅旺斯、德國等家取經,合作的餐廳主廚也會告訴他,什麼樣的生菜口感與視覺效果較好。
▲ 青年農夫陳韋宇(左)。(圖/陳韋宇提供)
談到取得牛津碩士學位後轉而從事農業的原因,陳韋宇說他一直對半導體跟能源有興趣,現在也還是很有信心,但他的祖先就在淡水務農,深耕290年,累積深厚的農業底子,「飲水思源,我很感謝祖先讓我去國外唸書,所以要盡微薄之力報答。」當他學成歸國、決定務農時,家人覺得小孩栽培了那麼久,他居然回來務農,希望他從事電子、能源產業;但反對聲音反而激起他的鬥志,「如果要投入就要做出成就,所以纔要更努力。人生是非線性的,轉個彎、繞個圈就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他善用文獻回顧的能力,在德、法、英等國網站上找到種植溫度、溼度、氣溫、節令等資料,「跟在學校學習一樣,自己找資料很重要,像在做研究」,經歷長達一年多的失敗,還是堅持了下來。爲達到歐盟的有機標準,陳韋宇採用義大利種子、德國培養土以及農糧署植物性有機肥,「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所以要用就要用到最好的」,如此種植出的作物單價較一般農產品高,但絕對比餐廳進口國外食材便宜,吸引到不少客戶,客戶來了以後採購量變大,有獲利就擴大規模,成本也就降低了。
德安居透過直接與餐廳合作的創新經營模式,捨棄超市等通路,降低人力與包裝成本,且合作餐廳大多都在臺北,物流也很省。陳韋宇說,許多餐廳遇到節日時,因爲食材不夠,無法接太多生意,若要進口食材,因低溫物流成本高,還有航班問題,需提前一星期下單,到臺灣就不新鮮了,但德安居很有彈性,「只要開車載,臨時食材不夠要多叫也可以;餐廳賣多少、跟我們訂多少,我們就採收多少,根本是客製化農場。」他說明,若農場在東部或中南部,主要消費人口還是集中在北部,運輸成本高,「德安居的產區就是消費集散地,所以我們一直供不應求。」
他提到,臺灣的農產品其實很好,但政府和農委會不善行銷;還幽默的以近來的香蕉滯銷問題爲例,指出臺灣農業缺少年輕人的創意。且臺灣人會特地飛到國外品嚐法國料理,卻鮮少有外國人特地飛來臺灣,因此他推行「摘星計劃」,提供好食材給年輕、有理念的主廚,幫助他們得到米其林餐廳認證。若能吸引外國人特地來臺品嚐,對觀光旅遊業就有幫助;餐廳生意好,農民收入也會提高,有機種植又不會造成土壤污染,一舉多得。
▲ 陳韋宇於德安居有機農場。(圖/陳韋宇提供)
德安居除了與餐廳合作,也將食材提供給採用「葛森食療法」的癌症病患。他說明,對於癌症病患來說,食物就是最好的藥,且實際上病患服用的藥物也是從植物中萃取,「希望在能力之下做到最好,做到醫療等級的食材,種出來的植物也更有能量。」這類訂單目前約佔全部的2至3成,未來也有望達到5成。
談到對德安居的未來展望,陳韋宇坦言,臺灣農村缺乏新血,人才很難找,「因爲年輕人來不會給履歷加分,要把臺北市、新北市的農業規模做起來,纔可以吸引他們。」他也分享自身經驗給有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想證明自己可以生存、養家活口,就要朝高經濟價值作物發展,通路打出去時規模要擴大,「一個月沒有賺到10萬就不要做了。」
陳韋宇選擇返鄉務農,就是想證明臺灣農業沒有那麼悲情、沒有那麼累,也成功打造出市場,「在這個最不被看好的產業還能玩出新東西,做到被主廚追着跑,很有成就感。」此外,他有空就會回到母校成功大學,幫教授做研究,鑽研鋰電池與替代能源,在農業與電子材料產業,都致力於保護這片他所深愛的土地。
▼ 德安居農場有機南法普羅旺斯蒲公英花。(圖/翻攝自德安居有機農場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