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亞洲共識,共謀世界未來

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的呼聲更加強烈。3月26日至29日,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000名代表匯聚海南博鰲,交流思想、碰撞觀點,發出共迎挑戰、共擔責任的“博鰲強音”。作爲論壇東道國,中國凝聚各方共識,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攜手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家園。

一、堅持和平發展,深化亞洲經濟一體化,共同打造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源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和平發展是其底色。中國提出一系列倡議主張,契合國際社會求和平、謀安全的迫切願望,也有助於亞洲各國妥善解決分歧,促進團結合作。

今天的亞洲,經濟總量佔全球40%,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0%。“亞洲是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繼續超過30%,成爲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博鰲亞洲論壇發佈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預計,2024年亞洲經濟增速達4.5%左右,GDP規模佔全球比重爲4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展望顯示,亞洲地區有望在2024年爲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三分之二。

如何更好地將亞洲打造爲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保持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強勁的“亞洲動力”?與會嘉賓認爲,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是實現亞洲經濟增長的首要任務。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體系,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爲代表的一系列自貿協定正是推進一體化的重要機制。

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平發展理念,展示大國責任和擔當,與亞洲各國一道,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進一步改善亞洲投資生態,提升外資吸引力,完善外匯融資渠道,爲各類主體健康成長提供資金支持,擴寬對外開放,加大貿易往來,穩定供應鏈,推動市場可持續循環發展。

二、堅持多邊主義,推進開放合作,共同打造世界合作新高地

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更好。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全球發展問題與安全問題錯綜交織的現狀,與會嘉賓一致認爲,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纔是應對之策。

“只有堅持真正意義上的多邊主義,才能更好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維護全球安全。”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說。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多邊主義是實現和平發展的出路,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秘書長凱拉特·薩雷拜表示。只有實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纔能有效抑制貿易碎片化問題,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原外經貿副部長龍永圖認爲。

毫無疑問,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建立健全一個全球性的自由貿易體系中作用無可替代。各國應推動WTO的深化改革,強化其在制定和規範國際多邊貿易規則時的權威地位,確保世貿組織每一位成員的需求都能得到真實有效的迴應,公平、公正地解決貿易爭端,爲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貿易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也必是多邊合作的重點,在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技術、標準、規則、運營等“軟聯通”方面,以及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加強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方面,也應繼續走深走實。

而中國獨特的創舉,自貿試驗區(港)更是爲其他國家推進全球自由貿易與合作提供了範式。3月27日,《全球自貿區(港)夥伴關係倡議概念文件》正式發佈,今後全球自貿區(港)夥伴將重點在互聯互通、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產業融合、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六個領域展開合作。爲促進全球自貿區(港)之間信息共享和相互學習,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放大合作效應。

中國還將積極推動上合組織、亞信會議等多邊機制合作,並在東亞合作機制、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下加強協作,深化區域和次區域安全合作,共同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爲世界樹立樣板。

亞洲日益成爲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方,加強亞洲團結、發出亞洲聲音、貢獻亞洲智慧,將推動亞洲成爲促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三、堅持綠色創新,深化務實合作,共同應對未來新挑戰

科技創新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從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量子計算、信息通信技術到可再生能源、人造太陽、新能源汽車和空間技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加快向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方向轉型升級。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5G用戶普及率超過50%,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趨勢、新亮點、新動能令世界矚目。

統計顯示,去年中國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8.1%。目前全球70%的知識產權申請來自亞洲,亞洲正成爲知識產權增長的主要引擎。自2021年起,知識產權成爲博鰲亞洲論壇的永久議題。亞洲已成爲充滿活力的商業和創新中心。

然而,技術革命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也不能低估隨之而來的風險和挑戰。比如,大模型的出現被視爲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次重大技術飛躍,而通用人工智能的誕生將帶來顛覆性創新。“我們如何在面對比我們更強大的機器時保持掌控權?這需要我們重新思考AI”,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表示,未來一定是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融合的時代。我們需全球政府、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完善治理機制,快速制定技術和產品標準,實現“智能向善”目標。

而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2023年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稱,隨着氣候變暖加劇,極端天氣進一步增加了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面臨的風險。氣候驅動的糧食不安全和水不安全更加嚴重。而截至2022年底,亞洲的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45億千瓦,其中太陽能和風能的裝機容量佔比約爲23.4%,依賴高碳排放的火電卻佔比高達58%,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打造綠色低碳新增長點的成效凸顯,現在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近一半在中國,全球新能源汽車一半以上行駛在中國,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中國。

而博鰲亞洲論壇“綠色辦會”,整個年會期間使用100%的綠電,讓與會嘉賓看到了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態度。如果說,經濟增長讓我們看到了應對當前挑戰的信心,那麼綠色低碳則爲亞洲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明確了方向。

我們擁有同一個亞洲,人類擁有同一個世界,讓我們攜起手來,做亞洲安全的維護者、亞洲發展的促進者、亞洲合作的踐行者、亞洲開放的推動者、亞洲文明的弘揚者,共同推進世界和平發展、繁榮穩定。(田贇宗)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