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知道,這四個流毒深遠的“科學”神話

當今社會,科學仍未昌明,導致落後和野蠻。究其原因,經濟、文化和制度都難逃其咎。而其中一個原因,始終少有人提及——大衆對“科學神話”的癡迷和傳播。

很多耳熟能詳的科學故事,從幼年時就植入我們的心靈,喚起我們對天才的崇敬、科學的嚮往。遺憾的是,這些故事不符合歷史,更不符合科學,是徹頭徹尾的“神話故事”。

這些神話,最大的危害在於,使科學發現變得戲劇化、神秘化,遮蓋了科學背後的求真意志、艱難探索和自由土壤。今天我們爲你梳理其中的四個。

神話一:阿基米德的浴缸

每一個經過義務教育的當代人,都聽過“阿基米德浴缸”的故事。國王懷疑金匠在皇冠裡摻了白銀,於是命令阿基米德,在不破壞皇冠的情況下,找到檢驗方法。

阿基米德洗澡時偶然發現,隨着身體的浸入,浴缸中的水不斷溢出。於是他想到:只需把皇冠和等重的純金分別浸入水裡,再稱量溢出的水;因爲金和銀的體積不一樣,溢出的水也不一樣。

藉助浴缸的靈感,他不僅揭露了金匠的騙局,還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物體在流體中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所排開的流體的重量。

這個故事很精彩,但是它不符合科學事實。

從科學角度分析,當時皇冠只有700多克,同體積的水非常少,誤差無法把握,如果靠稱量溢出的水來檢驗,成功率幾乎爲零,

正確的檢驗方法應該是,把王冠和等重的純金分別掛在提秤的兩邊,同時放入水中,那麼體積大的一端立刻就會翹起。

神話二:牛頓的蘋果

牛頓坐在樹下,一顆熟透的蘋果突然掉下來,砸在他的頭上,引發他的思考:爲什麼蘋果會往下掉,而不是飛向月亮?於是,蘋果觸發的靈感,使牛頓推導出萬有引力定律。

這個故事一直在兒童讀物中廣爲流傳,就連很多西方人也深信不疑。有人還在牛頓的家鄉找到一棵“400歲的蘋果樹”,將其視爲文物。

但是很遺憾,英國皇家協會聲明,這個故事是後人杜撰的。“蘋果傳奇”的主創者是伏爾泰,他很擅長編故事,比如把《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用來歌頌古代中國的司法正義,引發歐洲轟動。

然而,科學必須講究證據。有無數人看過蘋果落地,牛頓或許也看過,這不能證明什麼。科學史的證據表明,牛頓是站在伽利略、哥白尼等大師的肩膀上,以他天才的大腦、多年的實驗、艱苦的運算,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神話三:瓦特的水壺

英國小男孩瓦特,在奶奶家的廚房裡觀察到,水壺被燒熱以後,水蒸氣會使壺蓋上下跳動。於是他萌生了利用蒸氣動力的想法,長大後他發明蒸汽機,成爲大科學家,引領工業革命……

這個“科學神話”在西方也流傳甚廣,瓦特的家鄉甚至設立了紀念日,把水壺作爲工業革命的圖騰。

但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胡翌霖教授,指出了這個故事的兩大漏洞:首先,瓦特並不是蒸汽機的首創者,類似的引擎早就流行了幾十年,瓦特的貢獻不是重新發現蒸汽的力量,而是改良了蒸汽機。

其次,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不是利用蒸汽“熱脹”的壓力,其原理恰恰相反,他是利用了蒸汽“冷縮”的真空壓力。可見,只需對科學史稍有了解,就能看破很多騙局,獲得逆向思維。

神話四:愛因斯坦的數學

傳說,愛因斯坦小時候很愚笨。手工課作業要重複三次,才做出一個糟糕的小板凳。他的數學成績尤其糟糕,小學只有1分,中學只有6分。這個故事尤其鼓舞人心,“只要肯努力,笨蛋變天才”。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神話。

科學史的真相是,愛因斯坦從小受父親的影響,一直廣泛閱讀科學書籍。愛因斯坦雖然不是什麼大數學家,但數學成績一直拔尖。

博物館裡有他的成績單:小學數學1分,是因爲德國小學的最高分就是1分;中學數學6分,是因爲他在瑞士讀中學,最高分就是6分。

事實上,矇騙過我們的科學神話,遠不止以上四個。比如烏鴉反哺、斑羚飛渡,還有伽利略扔鐵球,愛迪生救媽媽等等等等,這些早就被證僞的故事,仍在披着“科學”的外衣,進行反科學的宣傳。也有人認爲,適當的虛構,可以激發科學興趣,培養道德品質。

但事實正如吳國盛教授在《什麼是科學》一書中所說,科學的本質是質疑、求真。因此,盲從虛構的“科學神話”,絕不會帶來真正的科學,反而是將科學變得戲劇化、神秘化,將“科學”變爲了“巫術”。

更嚴重的後果在於,虛假的科學教育,一定會敗壞人們的科學興趣、科學思維和科學道德,比如急功近利的學術造假,必然導致個人身敗名裂、國家方向錯誤。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對科學缺乏興趣,恰恰是因爲沒有閱讀過科學史,所以對虛構的東西固執己見、茫然無知。

正如吳國盛教授在《科學的歷程》一書中所說:真實的科學史,遠比這些神話故事更有趣、更勵志,更加光怪陸離和驚心動魄;所以我們最急需的科學教育,是“重回科學現場、見證科學發現”的大衆教育,以及“具有畫面感的、老少咸宜的”終身教育。

但令人焦灼的是,在當今的教育、傳媒乃至“科普讀物”中,越重要的科學巨人和科學事件,被歪曲得越嚴重,流毒越深遠。而那些真正傳播科學真相,捍衛科學道德的科學史經典,卻始終無人問津。所以,一套權威、系統、全面、好讀的科學史著作,就更顯彌足珍貴,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