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無預警猝死?醫揭「4症狀」恐是SADS警訊

根據研究,「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多見於年輕族羣,特別是年輕運動員。示意圖/ingimage

瑞典最新研究指出,一項常見卻鮮少被深入探討的猝死原因「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ADS),其實在發作前可能已有預警症狀。研究人員呼籲,若能提早辨識這些身體訊號,有望預防悲劇發生,挽救年輕生命。

根據外媒「THE Sun」報導,SADS即「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是一種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變,卻突然發生心跳停止、導致死亡的情況,多見於年輕族羣,特別是年輕運動員。

該研究由瑞典哥德堡大學Sahlgrenska學院醫師託瑞爾(Matilda Frisk Torell)主導,針對2000年至2010年間,瑞典1至36歲年輕人猝死的903個病例進行深入分析,檢視死因判定、解剖報告、病歷、心電圖紀錄、檢體分析及家屬提供的資訊。

結果顯示,其中22%的猝死案例爲SADS所致,64%爲男性,平均年齡23歲。更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52%)的患者在死亡前曾出現身體異常,包括心悸、昏厥、噁心嘔吐及感染症狀等。

研究也發現,約3%的SADS死者在發病前180天內曾到急診或住院,其中昏厥佔4.2%、癲癇樣發作佔3.5%。不過,僅11%的患者事前被診斷出心律異常,18%曾接受心電圖檢查並發現異常,以「預激症候羣」(pre-excitation)最爲常見,即心室某部分過早受到電流激活。

此外,研究中有17%的SADS患者曾被診斷出精神疾病,11%服用相關藥物。託瑞爾醫師表示,這顯示精神疾病本身或其治療方式,可能與SADS風險有所關聯,值得後續深入探討。

她強調,若能提高臨牀醫療人員對「預激症狀」、癲癇樣發作、昏厥等警訊的敏感度,便有機會在年輕患者日常就診時,及早發現潛在風險、介入處置。研究也指出,腸胃不適或感染等輕微症狀,可能在某些體質特殊者身上,成爲誘發心律失常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