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失望,必須是它
對《風流一代》我原本寄予厚望。
據賈樟柯自己說,他將過去二十多年裡,所收集到的鏡頭素材進行審視、重組,並撰寫新的劇本、補拍新的鏡頭,與過去的素材融入同一個敘事。 最終誕生這樣一個故事:
再配上“風流一代”這樣一個很“大”的片名。
我以爲賈樟柯用盡半世心力,拍出了一部歲月史詩。
想不到啊。看完後我只剩一聲嘆息。
《風流一代》
先聊片子的架構。 三個部分組成。
前兩部分的畫面,是賈樟柯過去二十年收集的素材。 說的是過去二十年,其實基本就是《任逍遙》和《三峽好人》兩部電影的邊角料。 故事內容擺在明面上的,是女主角巧巧在人生 兩個不同時段與斌哥的愛情故事。
第三部分是新素材,背景是2022年,內容是巧巧與斌哥時隔多年的重逢。
若是以人物爲切入點,《風流一代》似乎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這是一個愛情片。
其實不然。
《風流一代》和愛情半毛錢關係沒有。兩個主角,巧巧和斌哥,是最純粹不過的工具人。
這是一部僞紀錄片。記錄的是時代,是時代長河裡的那羣人。
巧巧和斌哥,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以引領者的身份,帶着銀幕外的觀衆,重回當年。 賈樟柯想讓觀衆看到的,是祖國過去二十年的滄海桑田。 如果一切圓滿的話。 《風流一代》應該是這樣 一部 片子。
可事實是賈樟柯拍砸了。影片並沒能以理想的樣子呈現給觀衆。
全片過於意識流的場景呈現,使得它像一個老法師的掃街攝影記錄,像一個三流記者的新聞報道廢片,卻唯獨不像大師賈樟柯的一部電影。
影片三個部分,三個歷史事件。相對來說第一部分最有情感。第二部分最爲湊數。第三部分最讓人無語。
第一部分是2001年的大同。素材取自《任逍遙》拍攝時期。
影片一開場是幾位婦女冬天躲在爐子房唱歌。幾個大姐嫂子,你一曲她一段,鏡頭就對着她們幾人來回橫掃。約莫五分鐘的時間,畫面就只有這個。
得虧是賈樟柯的作品,換個導演,這開頭就得勸退不少人。
之後除了簡單呈現巧巧的生活之外,出現最多的場景是舞廳,人們唱歌、跳舞。
唱歌跳舞是好事,說明人民娛樂生活豐富。
此時恰逢世紀之初,我們申奧成功。未來形勢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
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希望。
所以哪怕這部分畫面敘事不連貫,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但賈樟柯想要表達的東西,獨屬於他的風格,我是能感受到的。
但接下來的兩個部分,在我看來簡直是災難級別。
罪魁禍首是賈樟柯的懶,或者說應付。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旁邊有人在催着他出片,爲了完成任務的趕工之作。
第二部分發生在2006年的奉節。故事背景是三峽移民,用的是《三峽好人》拍攝期的素材。
故事一面是巧巧跑來奉節找到斌哥當面說分手。一面是移民工程下人民的生活。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這部分幾乎就是對《三峽好人》的拙劣刪減重組。
可能是我水平不夠。但我的確看不到更多的東西。沒有半點出彩、值得說道的地方。
第三部分則比第二部分更甚,最讓人感到一言難盡的就是它。
如果把這部分單獨剝離開來,除了濤姐那張臉之外,沒有任何賈樟柯的味道。
主題表達直白突兀得像是在校生水平。賈樟柯趕着下班的迫切感,簡直要溢出銀幕。
這部分的故事發生地先是在珠海,之後又隨着斌哥的返鄉,回到大同,來到故事的起點。
前半段內容一句話概括:斌哥來到珠海找新的謀生路子,年輕人教他拍抖音賺錢,他玩不轉。
表達的無非是斌哥被時代拋棄了。
後半段內容,斌哥回到大同,邂逅了在超市收銀的巧巧。全片最詭異的橋段來了。
與十幾年未見的老情人重逢之後,巧巧躲到休息室,給到演員面部特寫,巧巧一副似哭非哭的表情。接着又藉由一個機器人,說些慰藉話安撫巧巧的悲傷。賈樟柯又拍了一個戀愛腦。這還是閒筆。
重點是之後的內容,使得後半段的表達和前半段一般無二。 斌哥有想重修舊好之意,巧巧呢? 從兜裡把裝備掏出來,馬甲一穿,熒光手環一戴,加入跑跑隊,扔下斌哥,跑步離開了。
巧巧融入了新時代,斌哥再一次被時代拋棄。
全片結束。
主題沒問題。賈樟柯作品裡,一貫聚焦的是被時代拋棄的人。
但這種毫不剋制、毫無情感的淺白呈現方式,我實在難以接受。
賈樟柯的作品,總有股特別的氣質。
不喜歡他的人,會覺得那是賈樟柯在消費底層苦難。
“底層”這兩個字我感覺特別刺眼。賈樟柯拍得從來不是底層,而是過去的我們,是我們來時的路。
《小武》裡看似破落不堪的街道,每一個北方小城成長起來的人都知道,那正是我們記憶裡的樣子。《站臺》展現的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但那也是改革開放初期,青年們最充滿朝氣與希望的時代。《三峽好人》裡執拗單純的韓三明,分明就是城建飛速發展時代下最廣大農民工兄弟的縮影······
賈樟柯拍的,永遠是最中國的電影。這就是賈樟柯作品中的氣質。裡面飽含着對曾經歲月的緬懷,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回過頭再來看《風流一代》第三段這粗暴的表達。還能說,賈樟柯這次沒有失手,沒有拍砸嗎?
《風流一代》作爲半部“僞紀錄片”,其觀感甚至不如他上一部導演的紀錄片豆瓣6.7分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影片從四位文學家的故事,看盡祖國70年的變遷。一十八個章節有關吃飯、有關戀愛、有關家庭,有關我們生活的一切。它想讓觀衆們停下腳步,回望農村,回望中國,回望我們的根。在回望中,找尋向前的方向,然後一直遊,游到海水變藍。
我們這一代人似乎總是熱衷於外國文學,我們讀莎翁看荷馬,品托爾斯泰鑽研陀氏,看哈代看彌爾頓,讀司湯達讀愛倫坡……我們看遍世界,卻忘了回過頭看看我們周圍。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以文學爲切入點,呼籲觀衆要記得我們走過的路。其對鄉土的眷戀,含蓄而渾厚。 賈樟柯是文學系出身,如果說以往的作品體現的是他的人文線,那麼從這部紀錄片裡,我們便能直面感受賈樟柯的文學性。包括他的書《賈想》,字裡行間我們是能夠感受到作家賈樟柯身上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
可在《風流一代》身上,我看到的只有敷衍與對付。
這是一部不真誠的作品。 一部非常不賈樟柯的作品。
2014年,沃爾特·塞勒斯拍了一部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
我們在裡面看到的,是一個樸實、感性、赤誠的賈樟柯。
歲月匆匆,十個秋天過去,賈樟柯變了。
商務/阿樂(微信:pachongsw1)進影迷交流羣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