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正常,其實是“故意縮短產品壽命”,這些設計能讓你多掏錢
老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很多老品牌的老物件都不容易壞,但有些廠家都倒閉了。
比方說諾基亞手機,鑽石牌風扇,飛利浦電動剃鬚刀,這些老東西用個二三十年都沒問題,人人感嘆質量怎麼這麼好。
我記得我家一隻博朗的電吹風用了20年都沒壞,還是以前積分換的,最後插頭線斷了,自己花兩塊錢買個插頭換了又能繼續用,以前的大品牌產品那是真耐用。
而現在的電吹風基本上只能用一年,一年的保修期過了準壞,7 年換了 7 個電吹風,各個牌子的都買過,60 多塊錢到 500 多塊錢,都是隻能用 1 年。
再如現在的電熱水袋,能撐過一個季度都算好的了,年年要買。
要是以前那種老式熱水袋,保溫效果嘎嘎好,而且熱源傳很遠範圍很大,不像電的,就只有那個袋子暖和,老式的你放到哪裡那一圈都是暖洋洋的,而且用很多年都不會壞。
還有之前的某品牌電動車十幾年電瓶不用換新,但如今的電動車不到三年電池就不行了。
這反差,真叫人懷疑人生。
爲什麼會這樣,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或經歷?
【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這是一位工業設計老師在課堂上講過的,設計師需要控制產品的使用壽命,這是爲了方便甲方爸爸推出新產品。
以前看過一本書,說爲了能讓牙膏的銷量增長迅猛,於是廠商要求把牙膏口擴大,增加每次刷牙時牙膏的使用量。
並且,牙膏廣告都是一擠一整條。
實際上呢,每次刷牙只需要四分之一就足夠了,牙膏擠滿牙刷,一刷牙的時候多的牙膏就掉下來了,純屬浪費。
再說愛迪生髮明燈泡以後,美國人發現燈泡可以幾十年都不換,無法促進消費,於是出了大家你懂我也懂的協議,將燈泡的壽命限制在了一定年限。
在現實中,還有很多很多這種你以爲正常,其實是商家故意爲了縮短產品壽命的設計。
電視機
以前的那種大屁股電視家裡用30年了,還能播,它伴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溫馨的夜晚。
可如今老電視大都淘汰掉後,各種新型電視就特別容易壞。
我家2016年買了一臺55寸彩電,2017年第一次維修時還在保修期內,商家派人來維修的,更換了電源板,過了一年又壞了第二次第三次,都是自己修理的,也是換了電源板。
剛開始還以爲自己買的彩電容易壞是屬於個別現象,但身邊親友都說家裡的彩電也容易壞,並且師傅修的時候是直接問都不問換掉電源板。
有網友吐槽花一萬多買的電視,用了不到兩年就出現屏幕黑影,第三年直接報廢。
說實話,現在很多品牌的電視都是這樣,就是要你快速換。
智能馬桶
還有智能馬桶也是,如果是普通馬桶,用個大幾年沒問題吧,可要是換成智能馬桶,搞不好一過保修期準壞。
一位網友說,家裡買的智能馬桶,真的懷疑它是不是有自毀芯片,一過保修期就壞了,買幾個都是這樣。
所以,買馬桶一定要買保修時間長的,不然,你看到裡面複雜的電路就會明白,一般情況下自己根本修不了。
網友說,平時動手能力很強,想着馬桶壞了自己能修,結果打開看想修卻無從下手,網上找人修600起步,好在他買的時候選了保修時間長的,師傅來修的時候就說,智能馬桶就是很容易壞。
更讓人無語的是,很多馬桶用兩年壞了,報修說型號太老沒有配件了,幾千買的,直接廢了。
掃地機器人
科技改變生活這句話是沒錯啦,就是成本太高。
買了掃地機器人,本以爲能用個三四年,一年一千多塊錢也還合算。
沒想到兩年就開始頻繁出現問題,不是不集塵就是不洗拖布,兩年前使用中從來沒有任何問題,你說怪不怪。
很多商家好幾千的掃地機,質保期內只換不修,原來想着拆解下來維修,暴力拆之後發現就是一次性安裝,拆了就裝不上了。
打開後檢查到是一個非常小的金屬墊片壞了,上百次的觸屏斷掉是非常正常的, 正好兩年,這設計很棒吧。
各種小家電
除了以上這些大件電器,還有小家電也是,感覺商家就是故意爲了縮短產品壽命做的設計。
如電熱水壺,壺底的焊點被設計成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脫落。
網友說,2023年買的大牌電熱水壺,剛過一年保修期,突然就壞了,聯繫客服說是得自費修理,不含配件上門50元,送到維修點40元,以上收款不包含修理發生的任何費用。
很多朋友都是這樣,剛過質保必壞,這卡點真的精準,太巧合了。
再如電飯煲,也很容易壞,網友說昨天還在燉肉,今天就悄無聲息地熄火了。
我家也是,買的電飯煲每天就煮一次飯,用了2年不開機了,去線下修,結果在店裡看到地上全是這款,我的還提在手上呢。
師傅說,電飯煲裡面的主板容易壞,壞了就只能換新。
計劃性報廢,是廠商們的“生財之道”,產品遠遠不止文章中提到的這些。
如所有充電款的小家電,不管是不是有意這樣設計,反正電池都堅持不了幾年,勸大家慎買。
如手機,10幾年前的手機都可以換電池、加存儲卡,電池要是老化了,花幾十塊買塊新電池,又能用好幾年。
可現在的智能手機早已一體化設計,電池、存儲都被牢牢封死,壞了只能高價維修或直接換新,這種就是防折防更換設計。
如鼠標的微動,網友說剛過保修10來天就壞了,並且很多鼠標的螺絲也有防拆設計,甚至得有專業工具才能打開,普通人無法拆解,就想不到去修了,壞了就直接買個新的。
文末總結:
看了這些,是不是理解了設計師們的“用心良苦”?
消費者走過最長的路,大概就是廠商的套路。
本來,很多產品可以更耐用、更環保,但沒辦法,廠商爲了能賺得盆滿鉢滿,選擇讓消費者在無奈中被“割韭菜”了。
不知你有沒有遇到類似“計劃性報廢”的坑呢?歡迎留言一起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