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討論ECFA外流惹議 柯文哲:引用的都是陸委會的資料

民衆黨主席柯文哲表示,身爲總統參選人一定會去討論臺灣的經濟問題。(孫英哲攝)

近來有媒體討論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原是反服貿,爲了選總統卻又變成喊出重啓服貿,柯文哲今天下午在彰化市看完畫展後表示,這是典型的假新聞,身爲總統參選人,一定會去討論臺灣的經濟,他們內部討論時使用陸委會官網的資料,結果現在被拿出去成爲攻擊他的資料,根本是一條龍式抹紅、抹黑作業。

柯文哲說,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最高佔43%,低的時候也有38%,平均在40%左右,臺灣每年對中國大陸出超1000億美金,「是美金,不是臺幣耶」,因此他們內部一定會討論ECFA要不要繼續,如果要維持,裡面的服貿、貨貿有哪些要停止?有哪些要增加?

他表示,好笑的是,他們內部討論時,所依據的是陸委會官網的網頁資料,陸委會網頁裡就寫着要儘速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然後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規範下進行後續服貿、貨貿的討論,「不是就這樣嗎?」他講的東西就跟陸委會網頁資料一模一樣,這樣也能拿來打他。

他想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要請媒體去問副總統賴清德,「你認爲ECFA要不要再繼續?」、「後續的服貿、貨貿還要不要再繼續協商?」、「還是你有本事就主張把ECFA停掉,永遠不要再做服貿、貨貿的協商?」、「你如果要反共、反戰,就反個徹底」、「放狗咬人!」

柯文哲指出,貿易不可能百分之百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原則是讓好處最大化,壞處最小化,他就主張兩個,第一,《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先通過,有個規定來規範兩岸的經濟貿易要怎麼做;第二,貨貿要比服貿先討論,因爲貨物對社會的衝擊會比較小,他的主張與陸委會並沒有衝突。

關於外界質疑他的美、中立場爲何?柯文哲指說,他不是選美國的州長,也不是選中國大陸的省長,是選臺灣的總統,在中美對抗的架構下,如何維持一個平衡,從中爭取臺灣最大的生存空間跟利益,哪有什麼親中、反中或親美、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