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重磅消息! Neuralink第二例人類腦機芯片植入即將開啓
智通財經APP獲悉,腦機初創公司Neuralink Corp.的創始人兼領導者馬斯克(Elon Musk)在週三的一次視頻更新中透露,該公司計劃在一週左右的時間內將其腦機接口設備植入第二位人類患者體內,並且這位億萬富翁創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希望到今年年底之前,植入患者體內的腦機接口芯片設備數量能達到“較高級別個位數”。
身兼SpaceX創始人、特斯拉CEO以及AI初創公司xAI創始人兼領導者等多重身份的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播出的最新廣泛討論視頻中,這位億萬富翁和Neuralink的幾名關鍵員工描述了目前腦機接口設備的功能和未來的多重可能性,比如修復癱瘓和記憶喪失。他們還概述了公司研究團隊在未來的高精度手術中可能將採取的步驟,以避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男子諾蘭·阿博(Noland Arbaugh)的第一次腦機接口芯片植入後出現的一些挫折。
馬斯克強調,長期目標是“減輕或緩和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長期文明風險”。“Neuralink可以通過創造出與人類智能和數字智能之間更緊密的‘共生關係’來幫助實現這一長期目標。”馬斯克表示,這個想法“是爲了賦予一些羣體超出本能之外的能力”。
短期目標方面,Neuralink的目標則是全面幫助腦損傷和脊髓損傷的患者們,使他們能夠用意念控制手機和電腦等終端設備。Neuralink通過在人類頭顱中植入一個被稱爲“心靈感應”的腦機接口芯片裝置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一個帶有電極線的類似圓形圓盤的裝置,可以成功嵌入人類的腦部組織。
馬斯克表示,在即將進行的手術中,Neuralink將做出一些有意義的改變舉措,試圖減輕電極線從腦組織中縮回的潛在問題。Neuralink提出的修復措施包括消除一個類似“氣穴”的部分,這是人類腦部接口手術的一個正常部分,可能在第一次手術中導致電極線縮回。該公司的目標是將線更精確地植入人類大腦褶皺部位,並使植入物與頭骨的輪廓基本齊平。
在視頻中,Neuralink研究團隊還討論了該設備的下一代未來版本。馬斯克表示,未來舊型號的患者應該能夠迅速升級到新型號。“就好比人們都想要iPhone 15,”他表示。“而不是iPhone 1。”
在視頻中的演講即將結束時,馬斯克還強調了Neuralink對用於研究的動物的精心照料。他表示:“我們真的盡我們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動物們能夠擁有的福利。”這家初創公司過去曾因在實驗室對待動物的方式而受到抨擊。
馬斯克在腦機接口領域的雄心壯志逐漸成爲現實
隨着Neuralink多項突破性的研究進展推動第一例人類腦機接口芯片植入手術順利進行,以及最新視頻宣佈Neuralink計劃在一週左右的時間內將其腦機接口設備植入第二位人類患者體內,馬斯克在腦機接口領域的雄心壯志正在一個接着一個實現。
Neuralink是由馬斯克創立的一家腦機接口(BCI)初創公司,致力於開發能夠在大腦和計算機之間實現直接通信的新型微設備。自成立以來,Neuralink因其雄心勃勃的目標和創新技術在BCI領域獲得了廣泛關注。該公司在腦機接口技術方面的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包括微型化、高密度電極陣列和無線數據傳輸等。其技術旨在幫助因腦損傷或脊髓損傷而失去行動能力的患者,通過大腦控制電話和計算機。
Neuralink在不久前完成了對第一位人體患者的腦機接口芯片設備植入手術,這標誌着Neuralink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一步。Neuralink開發的設備被稱爲“Telepathy”,這是一種植入顱骨內的圓盤形裝置,帶有電極絲,可以插入大腦組織。這些電極絲能夠記錄大腦活動並與外部設備進行通信。
Neuralink的獨家技術包括使用高度先進、靈活、高密度的電極和自動植入手術機器人,這大大降低了手術的複雜性。Neuralink開發的電極“線程”非常精細且靈活,能夠最小化植入時對腦組織的損傷。Neuralink使用高度精確的機器人進行電極植入,能夠以微米級精度插入電極絲,避免大腦表面血管,並且每分鐘可插入多達192個電極,可謂大幅提高手術的精確度和安全性 。
在過去的6-7年裡,憑藉數億美元的投資規模,Neuralink在全球植入式腦機接口方面發展了一條全面的領先研發鏈,使其處於國際前沿。與早期技術相比,Neuralink技術旨在提供更高密度的電極以及更精準的微創植入過程。Neuralink的願景超越了醫學應用,有可能增強人類的認知功能,並將人類意識與人工智能相結合。
Neuralink曾預計,到2030年可能將爲超過2.2萬人進行腦機接口手術。Neuralink瞄準的目標疾病包括肢體癱瘓、截癱、聽力損失、大截肢和白內障。
雖說Neuralink取得的大腦植入進步意義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腦機接口的商業應用,特別是在醫療領域,需要嚴格的監管標準和倫理考慮。一些醫學專家表示,Neuralink植入式腦機接口等技術可能還需要5-10年才能達到廣泛臨牀應用的階段。安全性、長期生存能力和易於植入是決定這些技術在商業和醫療應用中成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