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最大農機專業合作社 上千臺“鐵牛”整裝待發

本文轉自:新疆日報

“今年,我會操作的農機種類多了,十八般武藝都拿出來,要好好大幹一年。”2月19日,眼看着日曆上的節氣進入雨水,新疆阿瓦提縣塔木託格拉克鎮阿熱勒村農機手亞森·阿布拉滿懷信心地說。

亞森在阿瓦提縣鑫匯誠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鑫匯誠合作聯社”)上班。這幾年,他把家裡的耕地流轉出去後,從春耕到秋收,按照合作聯社的訂單需求,開着拖拉機到處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月工資少則八千元,多則上萬元,“種植戶豐收了,我也豐收了。”

鑫匯誠合作聯社擁有2700臺(套)農機具和近3000名農機駕駛員,是目前南疆最大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阿瓦提縣13家農機合作社進行整合成立鑫匯誠合作聯社時,喜歡開拖拉機的亞森開了眼界:合作聯社裡大馬力拖拉機、激光平地機、精量播種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割機、秸稈打包機、自動化採棉機、殘膜回收機等農機具應有盡有。其中拖拉機就有上千臺。抱着“掙更多錢、學更多技術”的想法,他應聘到合作聯社當農機駕駛員。

在位於阿瓦提縣阿瓦提鎮團結村附近的鑫匯誠合作聯社,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便進入了春耕備耕模式。鑫匯誠合作聯社理事長雷延鋼介紹,一年之計在於春。雖然最近天氣降溫,春耕開犁的時間會推遲,但農機具檢修保養、駕駛員培訓招錄、對接節前簽約客戶、調試智能化服務平臺等工作要早動手,全方位做好春耕準備。

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在阿瓦提縣交匯形成塔里木河,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條件,讓這裡享有“中國棉城”“中國長絨棉之鄉”“中國慕薩萊思之鄉”等美譽。一到春耕時節,百里沃野上不僅是農機“大會戰”,也是農機操作技能的“大比拼”。

鑫匯誠合作聯社農業智能化服務平臺前,合作聯社辦公室主任張志勇指着農田衛星圖說:“待3月下旬春耕正式拉開帷幕,我們的拖拉機行駛到哪裡,作業時的耕地深度、速度、面積都可以在此監測。如果作業不達標,駕駛室和服務平臺會發出報警信號,平臺監測人員會立即通知駕駛員整改。能如此精準監測,是因爲在拖拉機下地之前,駕駛室和牽引的犁耙等農具上加裝了傳感器。”

阿瓦提縣耕地面積約150萬畝,加上夏收後復播面積,種植面積達200萬畝,而鑫匯誠合作聯社社會化服務佔全縣種植面積的40%。這兩年,隨着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很多種植戶要求全程農機社會化服務。“我們將側重點不同的農機合作社整合在一起,目的就是把衆多農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從擴埂、撒肥、犁耙、飛防到中耕、機收、運輸、殘膜回收等,提供一條龍服務。”張志勇說。

佔地30畝的鑫匯誠合作聯社,一臺臺“龐然大物”停滿了庫房和室外場地。雷延鋼告訴記者,這還只是合作聯社的農機具,各合作分社的庫房內也停滿了農機具。今年,合作聯社準備提高農機智能化服務水平,用“滴滴農機”的方式便於種植戶就近調用農機,這樣既省時間,又省了部分燃油費。合作聯社可以把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農戶,讓富餘的農機資源廣泛開展跨區作業。

“春節之前,我們利用冬閒時間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在監管部門的考覈下,取得農機駕駛證的有200餘人。通過一邊開展社會化服務,一邊開展技能培訓,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民成了專業的農機手。”鑫匯誠合作聯社培訓學校負責人楊德貴說。(張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