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站邊美國隊 臺灣產業恐被排擠?專家預言驚人轉變

以前美國可能很多資源都灌給臺灣,現在南韓加入美國隊,未來恐產生很大變化?(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美中對立情勢升溫,南韓正式選邊站加入美國戰線,南韓總統尹錫悅4月底訪美行,拜登以最高規格接待,尹錫悅更在拜登國宴的晚宴上獻唱「America Pie」,透露了微妙的意涵。尹錫悅這一次豁出去跟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是否會對臺灣造成衝擊引發關注,專家從產業面分析,直指臺灣相對於南韓的優勢很明顯,預言南韓之後會變成我們的客戶,未來情勢將有明顯轉變。

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科技專業媒體創辦人黃欽勇在《老謝看世界》節目中分析臺灣方面的優勢,臺灣的產業結構跟資本結構都比南韓有利,像是利率方面,臺灣房貸利率是2%、南韓是4.3%,假設規模100億美金的公司在臺灣的銀行借錢,利率可能1.3%~1.5%,但在南韓沒有3%借不到,就企業的立場來看,如果在南韓沒有獲得補貼的話很難量產,臺灣很明顯在成本效率取勝,他舉例,在半導體領域如IC設計、晶圓代工 , 這2個部分南韓都很難跟臺灣競爭。

黃欽勇進一步表示,從產業結構來看,臺灣產業比較均勻,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PC、手機產品主攻品牌價值,但到了智慧應用跟車聯網領域,品牌價值相對會降低,區域性的價值升高,全世界都會找臺灣合作。

至於未來對臺灣跟韓國之間的競賽,會不會產生很大變化?黃欽勇則說, 短期5~10年,我們相對於南韓的優勢很明顯,未來該怎麼領先擴大差距,他套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的話:相信學習曲線,如果我們現在是領先,就繼續投資,投資到競爭對手看不到車尾燈。

黃欽勇指出,未來3~5年,全世界電子產業的投資必然會找臺灣,過去臺灣主要的對手是南韓,他認爲未來情況會轉變,以後南韓會是臺灣的買主,比方說工業電腦、軍用電腦、零組件、OLED等,有很多的產業可能跟臺灣有非常密切關係,臺灣則要從過去敵對的看法,開始想像南韓是客戶, 「我們現在站在同一邊。」

黃欽勇也提到,南韓過去靠攏中國討不到便宜,主因在中國只有美商蘋果真正把品牌做起來,三星進入中國市場面臨成本、補貼的問題,從20%的市佔率跌到剩下不到1%,南韓要把電子產品賣到中國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可能是尹錫悅選擇站隊美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