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提取文物900多件(套)

央廣網北京6月14日消息(記者丁飛 張永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家文物局昨天(13日)在海南瓊海發佈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共提取出水文物900多件(套),沉船範圍也已探明,標誌着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發現於2022年10月的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羣島之間的南海海底,遺址水深約1500米,是我國首次在深海發現的大型古代沉船。兩艘沉船的年代分別屬於明朝正德、弘治年間。

2023年5月到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開展了三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確認,一號沉船遺物數量超10萬件;二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其中,核心區南北長約21米、東西最寬約8米。

福建博物院研究館員慄建安: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這批低溫釉的琺華器,證實了通過海陸大量的、成批的琺華器的外銷。

此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深海考古調查,首次應用了多種深海技術和裝備。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融合,標誌着我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