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持續擴大消費需求
在全球需求萎縮和投資低迷,以及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擡頭的背景下,通過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釋放巨大而持久的經濟發展動能,從而維持經濟穩定運行,正成爲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今年以來,我國通過推進“兩重”項目建設,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措施擴大國內需求。下半年以來,各地強化落實政策後,積極效應正在顯現。10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回升至4.8%,也是3月以來的最快增速。這既有財政補貼的刺激作用,同時也與一攬子針對地產、地方債務置換等增量政策提振市場信心有關。
對於明年的政策預期,市場依然關注財政支出的數量與投向。在傳統上,提振經濟往往採取逆週期政策,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帶動投資與生產,創造更多就業,最終促進消費。然而,若長期實施投資驅動,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增長質量、社會分配、需求結構以及金融債務等方面的問題,不利於形成由內需驅動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未來,應繼續通過“兩重”與“兩新”項目穩定國內需求,同時爲了應對外部需求可能進一步低迷以及一些潛在的貿易保護主義挑戰,還要進一步加力加量擴大內需。此外,當前同樣迫切的是通過加速改革來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由社會消費主導的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量。
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需要完善“想消費”“敢消費”“能消費”的政策環境。這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做好了就會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做不好,則可能成爲相互掣肘的難題,因此,必須系統推進和解決,關鍵點是把服務業做好。
收入是決定消費的首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才能提高消費能力。“能消費”就是要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致富,提高消費能力。要多渠道促進低收入羣體的收入增長,根本是要搞活市場,增加就業。由於製造業對勞動力的增量需求在數量上越來越少,質量上越來越高,廣大低收入羣體將主要靠服務業渠道就業和增收。
讓居民“敢消費”的關鍵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大家消費沒有後顧之憂。事實上,世界範圍內的經驗表明,居民收入增長與社會消費增長之間並不必然存在正相關關係,社會保障制度是居民消費水平的關鍵影響因素,一般而言,消費力度與居民的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保障覆蓋程度緊密相關,對一部分羣體而言,如對未來有不確定性預期則會導致他們以預防性儲蓄應對,從而影響他們的消費。因此,應該考慮多舉措爲相對低收入、低保障的人羣提供一種可預期可持續的安全感。
根據國家統計調查,我國年收入在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的家庭有1.4億左右,中等收入羣體已超過4億人。中等收入羣體消費能力較強,對文化體育、休閒旅遊、醫療康養、教育培訓等服務消費有更多需求。我們需要優化供給質量、減少限制性措施以及扶持服務業等提供創新產品,完善消費環境,提升這部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讓中高收入羣體“想消費”。
擴大消費的關鍵在於服務業。服務消費既是有消費能力羣體的主要需求,又是創造就業的主要部門,能讓更多人提高消費能力,是可循環的內生領域。但是,我國服務業消費領域准入還存在一些限制,一些基層政府對創造GDP和稅收相對較少的服務業還不夠重視,而服務業又是一個長鏈條監管的部門,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務業轉型升級與發展的效率。在製造業部門通過科技創新、數字化、智能化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時,服務業也應加快升級,從而帶動更廣泛的就業和收入增長,進一步實現國民經濟的暢通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