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管宗教 學界有異見 寺廟自主減碳

臺北市北投區洲美里辦公處、屈原宮管理委員會與民間廠商合作,於屈原宮旁龍舟屋設置厚度0.3公分的「可撓式太陽能板」,不僅減碳也節省電費支出。(臺北市政府環保局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淨零碳排相關法案是否應納入宗教活動,學界看法兩極,多數學者認爲不應強制要求改變民俗習慣,但也有學者主張應將宗教納入法規,但雙方均強調政府必須先與人民完善溝通,才能在生活與環保規範中達到平衡。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高志明認爲,縣市政府早就以《空污法》管控燒香、燒紙錢且已有成效,不必特別納入淨零法規。「淨零不能無限上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顧洋表示認同淨零,但民俗活動應尊重傳統文化,否則乾脆規定所有油車都不能在路上跑。

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餘國賓認爲,燒香及紙錢產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PM2.5等污染物,理論上也應納入淨零法規,但政府必須跟民衆完善溝通再製定相關政策,避免引發民間反彈聲浪。

不少寺廟近年跟上減碳潮流,臺北市北投區洲美里辦公處、屈原宮管理委員會今年與民間廠商合作,在宮旁龍舟屋設置厚度僅0.3公分、4.8kWh的「可撓式太陽能板」,並搭配15kW儲能系統,每年可減少2.4萬公斤碳排放,6月13日完工至今已發電近900度。

臺中大甲鎮瀾宮採集中焚燒金紙,今年因金爐維修,委託臺中市環保局收運處理。雲林北港朝天宮不賣香及金紙,另宣導廟內7座香爐每爐1柱香即可。

臺北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說,燒金紙與燒香流傳已久,政府應以宣導、輔導方式推行宮廟減碳較合適。

高雄楠梓元帥府管委會主委、高市議員陳善慧指出,元帥府多年前開始提倡減燒金紙,現今已停燒。高雄三鳳宮於金爐邊設置紙錢集中專區,由環保局集中送至專用焚化爐燒化,廟方負責人李昆霖強調,近年都配合環保政策,信衆接受度也提升,但若想一步到位肯定引發信衆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