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斜槓攝影創作 扮耶穌入照分享信仰

馮君藍作品《同在 - 夜》由馮君藍(後)與兒子默箏分別扮演耶穌、馬偕∕(誠空間提供)

馮君藍作品《同在 - 日》由馮君藍(後)與兒子默箏分別扮演耶穌、馬偕∕(誠空間提供)

馮君藍作品《次日》∕(誠空間提供)

馮君藍作品《拉撒路》∕(誠空間提供)

馮君藍作品《後院的伊甸園2》∕(誠空間提供)

馮君藍作品《草芥25》∕(誠空間提供)

季勇作品《Turner Remix 09》∕(誠空間提供)

季勇作品《海與岩石02》∕(誠空間提供)

季勇作品《海02》∕(誠空間提供)

季勇作品《海上光影04》∕(誠空間提供)

季勇作品《海的練習曲02》∕(誠空間提供)

今年適逢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牧師來臺宣教150週年,攝影家馮君藍與法國攝影家好友季勇(Guillaume Hebert)舉辦《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雙人展,馮君藍除了延續他《微塵聖像》系列的宗教肖像,以馬偕與基督爲本,將自己及兒子融入作品,象徵信仰上的傳承,並將與季勇分別拍攝自臺灣和加拿大風景作品同時展出,呼應馬偕一生緣系臺、加兩地的歸屬。

爲了這次創作,馮君藍讓他旅居埃及三年蓄鬍的小兒子默箏,在作品中扮演臺灣人口中的「鬍鬚番」馬偕,自己則扮演耶穌,還有部分教友扮演其他聖經中人物,一幀幀肖像不在乎容貌是否肖似,主要在於彰顯信仰精神上的承先啓後,所呈現的也非現實人物的客觀記錄,而是神劇片段的再現,既是人與神的交匯,也是攝影創作與神學教義的相互爲用。

法籍攝影家季勇擅長將繪畫與攝影結合,這次展出包括借用印象派先驅、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畫作爲基底的再創作,還有以自然的海爲題材,畫面虛實相生,體現高度的平衡與古典之美,柔和朦朧中卻指向生態與文化批判。

馮君藍的正式工作是牧師,雖然如今在攝影藝術闖出名號,外界認爲他遊移在兩種角色之間,但馮君藍自認只有一個身分,身爲傳道人,他只是多使用一種圖像式的語言,幫忙分享信仰;香港出生的他,出身於傳道家庭,自幼信仰得到啓蒙,小時候隨擔任牧師的父親馮家豪來臺,高職美工科畢業後從事美術設計,1996年入臺灣神學院研習基督教社會工作,2003年獲神學院道學碩士學位,2008年受按立牧師職迄今。

1980至1990年代,馮君藍受攝影家阮義忠指導及其相關著作啓發,開始攝影創作,後來成爲傳道人,創作上長久以來都用聖經的故事爲題材,其肖像作品充滿性靈的清澈純潔。

這次馮君藍受臺灣神學院時期的老師林鴻信之邀,創作在臺灣入土的馬偕與基督相關作品,巧合的是,他的父親後來赴加拿大馬偕故鄉安大略省牧會,並安葬於彼,透過這次雙人展,意外促成馮君藍與父親、馬偕展開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以及牧者角色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