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局大崩潰:考勤截止,各謀生路!

需要人爲他蓋房修路時,恨不得讓你通宵工作,拉爆工程人跳動的心臟;

等分錢或發工資時,又覺得你是累贅,讓你自謀生路;

這樣的工程局,你不崩潰,誰崩潰?

最近看到某中字頭工程局的項目經理讓大家各謀生路的聊天記錄,說是本月25號以後考勤截止,隨時都可以開離職證明;

很顯然,當下工程行業的困境不是10萬億化債能解決的;

但員工也沒那麼聽話,鼓勵自主離職多半沒什麼人響應,因爲不是每個工程人離開了工地都有出路可尋的。

工程領域在“等、靠、要”的模式下發展了這麼多年,對政策和輸血性扶持的依賴相當大,想自謀生路沒那麼簡單;

就像樓市等了一個又一個利好的政策,還是沒什麼好的起色;

如果等不到下一波大基建,靠不上財大氣粗的甲方,要不來源源不斷的項目,是不會有什麼出路的。

表面上看轉型是條路子,但恕我直言,各行各業發展到今天都已經嚴重飽和了,工程公司半路插一腳,很可能是分不到羹的。

很多人總是抱着一種心態:建築行業從業人員多,又是支柱性產業,國家不會放任不管的;

這些人整天盯着政策,什麼產業轉移、城市更新、10萬億化債,這兩天又出了個以工代賑,很多人又覺得土木有救了。

但事實證明,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政策刺激,起到的作用遠不能傳達到從業人員這一環節。

何況,以工代賑救的對象也不是你。以工代賑是指在政府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中,有針對性安排羣衆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動報酬,取代直接發放賑濟款的政策;

這項政策早在1984年就開始實行了,目的是幫扶貧困羣衆增收,並不是工程人的出路;

近期,發改委會同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批2025年以工代賑項目,此次投資90.5億,項目多達2千個,預計吸納20萬人就業,發放勞務報酬超過27億元;

優先組織脫貧人口、防返貧監測對象、返鄉農民工、受災羣衆等困難羣體參與工程項目。

其實不管是什麼政策,終究是外部因素,顧的永遠是大局,而非個體;

個體的困境還是要靠自己,才能走出來。

就是要你自救,自救的第一步就是要拋棄被動的“等、靠、要”思想;

你不能再期待伯樂或貴人,在這個時代,你不僅要做千里馬還要做伯樂;其次,主動參與到社會競爭中去,在廝殺中提升自己的戰鬥力;以前那種找個單位打工的模式正在被淘汰,你必須要學會爲自己打工;選渠道、找客戶、賣產品、管售後都要你一個人來完成,你只有靠自己走出一條完整的路,纔不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