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代下單”,須警惕“代”出麻煩

馮海寧

“代買快餐、代打車、代訂酒店、代買電影票……好多東西都可以在交易平臺搜索‘代下單’服務,由代購人代買所需要的東西。”據《工人日報》報道,在北京某高校就讀的李航至感慨,如今萬物皆可“代下單”。據悉,一種“代下單”消費方式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

之前有人在小區二手羣發佈代購電影票的信息,筆者參與體驗發現,代購的電影票價格確實比在平臺購票或影院購票便宜幾元錢。問其代購價格便宜的原因,代購人故作神秘地說,他是內部價購票。後來才得知,代購人就是利用影院贈票、滿減、積分兌換等優惠活動賺差價。

在市場經濟中,商家的各種優惠促銷活動層出不窮,作爲普通消費者很難完整了解某一行業或某一商家的促銷信息,在消費時就無法最大化享受優惠福利,這就滋生了職業代購人,併爲其提供了賺錢的機會,於是在很多細分行業出現代購人通過薅商家的“羊毛”來獲利。

在交易平臺上搜索“代下單”,各類代買服務五花八門,銷量幾十萬單的商家衆多。可見,“代下單”已經發展成爲一門火爆的生意,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勢頭。從積極角度看,“代下單”爲消費者節省了錢,代購人成爲一種新興職業,能爲商家帶來業績,自己還能賺點錢,可謂一舉三得。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代下單”則暗藏不少風險。比如,北京鮑女士被朋友介紹了“代下單”渠道,“不退不換”這四個字令她十分猶豫,原因是,網上存在商家賣假貨,自己還需要承擔不能退換貨的風險。也就是說,消費者找人“代下單”,雖然省錢,但存在假貨風險。

而且,在一些微信羣和平臺出現的“代下單”,由於無法覈實代購人和代購信息的真實性,不排除存在詐騙的可能性,一旦代購人提供虛假訂單讓消費者付款,然後消失不見或者拉黑消費者,就會讓消費者陷入維權難,消費者有可能是錢物兩失,爲了省小錢而損失慘重。

在網上吐槽“代下單”的網友不在少數。有網友稱,在某平臺上付款280元“代下單”某品牌化妝品,沒想到兩天後對方客服表示商品要漲價,不然沒辦法幫其“代下單”,在網友拒絕漲價表示想退款後,客服將其拉黑。有網友“代下單”買機票,到機場才發現沒有航班及座位信息。

種種跡象顯示,“代下單”雖然在年輕人中流行,但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種冒險消費,既面臨假冒僞劣,又面臨被詐騙風險,而且維權也會面臨麻煩。從本質上來說,“代下單”是一種中介服務,但因代購人未納入監管,藏於暗處,加之沒有合同約束,其實就是“黑中介”。

所以,消費者在選擇“代下單”時要慎之又慎,不能爲了省小錢而惹上大麻煩。各個交易平臺應該對那些從事“代下單”的網店加強審覈,防止其坑害消費者。有關部門也要對“代下單”現象加強監管,可以採取疏堵結合的方式,既治理非法業務,又引導規範經營。

從電影院、餐飲店、服裝店等商家角度來說,應當儘可能向消費者展示完整的促銷信息,讓消費者直接享受贈票、滿減、積分兌換等優惠活動。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最好直接向商家瞭解優惠活動,而不是找“代下單”。當商家與消費者高度對接,“代下單”就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