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聞「紅麴」色變 專家:看這2點可做好自我把關

「紅曲食安事件」延燒,營養師指出,消費者可透過公開的第三方檢驗報告自我把關。圖/取自NHK影片

許多民衆都有吃保健食品的經驗,不過日本卻有民衆,疑服用小林製藥公司的「紅曲保健食品」後,出現腎臟疾病,國內有業者曾進口該公司的原料,營養師指出,所有品項應逐批檢驗才能防堵食安漏洞;消費者則可透過公開的第三方檢驗報告自我把關,同時要注意報告效期、檢驗的項目是否完整等。

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該批保健食品並未輸至臺灣,即日起停止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紅曲相關產品及原料輸入查驗申請,不得進口至臺灣,而國內2家業者曾向該公司採購紅曲原料,2022年元旦至今年3月22日累計輸入56批原料、重量共1萬1115公斤,其中6批在邊境有抽驗紀錄,分別爲3批檢驗橘黴素、黃麴毒素2批、1批輻射。

營養師廖欣儀指出,面對食安問題消費者若要保障權益,建議購買前先做品牌徵信,並且確認產品有通過「逐批檢驗」,避免花錢又損害健康。

家醫科醫師林佩瑜則說,法令要求下廠商被動地進行單次抽驗,和自主逐批檢驗的實質意義天差地遠,因爲每次抽驗對製造商和品牌均是如臨大敵的重點業務,普通廠商只求能符合最低標準即可出貨,但真正敢做到成品逐批檢驗的品牌極少。

廖欣儀表示,一般廠商多采取抽樣檢驗,但抽樣檢驗有缺點,一旦原料來源或是品質不一很容易踩到雷,「所有品項逐批檢驗才能防堵食安漏洞!」因檢驗費用非常高昂,目前市面上只有少數廠商可以做到逐批檢驗,對消費者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做法,除了逐批檢驗,消費者也可透過以下方式,瞭解所購買的保健食品是否做好完整的食安保障:

1.留意產品是否有「公開」檢驗報告:檢驗報告最好來自公正第三方的檢驗機構較爲客觀,例如臺灣檢驗科技(SGS)、全國公證(intertek)、臺美檢驗(SuperLab)等,且報告公開在店頭或是產品官網可供快速查詢。

2. 注意報告的日期是否更新:每份報告都會標示其送驗的日期,如果廠商放的報告日期過時,代表可能過去某一批生產有檢驗,但是後續不一定有檢驗,那麼安全性也會降低。

3.注意檢驗的項目是否完整:以營養食品來說,常見的檢驗項目包含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農藥、三聚氰胺等,其中塑化劑跟微生物是多數產品都需要檢驗的項目,若產品中含有植物成分則需要檢驗重金屬跟農藥,若產品含有奶粉成分則最好要檢驗三聚氰胺

廖欣儀指出,有些廠商只檢驗其中一項就大肆宣傳有做檢驗,但多數消費者不易辨別,廠商自主檢驗正確的項目,對消費者纔有有保障,營養補充要避免踩雷,除了留意廠商是否有做好自主把關之外,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且均衡飲食,任何食品都不要過量,纔是最有用的自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