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央建議:加強我國西北乾旱區洪澇災害風險防控

中國報道訊(張洪禎 陳芷彤 報道 通訊員 趙菲涵)我國西北地區遠離海洋、南靠高原,大多處於非季風區,長年降雨較少,形成了乾旱和半乾旱氣候特徵。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西北乾旱區由局部強降雨導致的暴雨洪水,以及由冰川消融導致的融雪洪水發生頻率不斷提高。民進中央關注並建議:加強我國西北乾旱區洪澇災害風險防控。

據調研,相關災害風險防控工作仍存在明顯不足。相較於東部地區,常年乾燥的西北地區面對洪澇災害時更加脆弱,也更容易遭受損失。在特殊環境條件下,還有可能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複合鏈生災害,以及形成冰湖、堰塞湖潰決等重大災害。

民進中央認爲,當前相關災害風險防控工作存在明顯不足。早期預警系統不健全,監測數據缺失;西北乾旱區防洪基礎設施體系有待完善;當地人民羣衆洪澇災害風險防範意識薄弱,缺乏相應的應急知識。西部地區羣衆常年身處乾旱環境中,洪澇災害風險意識比較薄弱,對洪澇災害的瞭解和認識欠缺。

爲此,民進中央建議,完善西北乾旱區洪水早期預警系統。加大監測站點建設力度,織密監測網格。綜合採用遙感、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適合當地的洪水預測模型。通過整合氣象和水文測量、地形數據和數字高程模型、歷史災情數據,以及人口、經濟、房屋、農業、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等承災體普查數據,科學評估洪水暴發的可能性和影響,繪製風險地圖。將雷達降水反演、衛星觀測數據、雨量站觀測、模式降水預報相結合,藉助水文和水動力模型,運行並發展暴雨洪澇預報預警系統,爲災害應急處置儘可能提供充足的響應時間。

提升西北乾旱區基礎設施的抗洪能力。對西北乾旱區的水利相關設施進行改造,消除病險水庫風險。建立水庫防洪風險及效益評價模型,確定相對合理的汛限水位方案。乾旱區城市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洪澇風險,根據未來人口和城市發展規模的預期提高主城區和主要城鎮的洪澇災害防禦標準,爲將來留有餘地。實施灰色(堤防)工程和綠色(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工程相結合的洪澇韌性措施,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城市韌性發展策略。加強對乾旱區基礎設施的監測和管理,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建設平急兩用設施與體系,鼓勵存量設施“平急兩用”升級改造,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提升西北乾旱區羣衆洪澇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在加強洪澇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宣傳,普及洪澇災害防治常識和應急措施,讓更多的人瞭解和重視洪澇災害風險,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減少災害影響。完善相關公共安全管理工具,及時發佈災情風險預警、應急避難信息、城市風險地圖、農業風險地圖等專業化預防服務,開展防災演練、社區公共安全教育等。

結合西北乾旱區特點制定專門的洪澇風險管理方案。充分考慮到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和偶然性、洪澇災害對基礎設施的潛在破壞、各類承災體的綜合隱患,以及多災種複合鏈生災害發生過程,建立專門的乾旱區洪澇風險評估機制和管理計劃,包括應急方案和相應的通訊及疏散要求。在暴雨山洪災害多發易發的乾旱地區,研究制訂臨時應急避難或長期移民規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西北地區深居我國內陸,受自然因素影響,農業及多方面難以得到高效發展。面對旱情的挑戰,各地要加強合作,共同努力,打好這場抗旱的"主動仗",進而更好地推進農業生產、保障人民生活和維持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