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兩岸論述 從獨立走向體制

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已從早年與中華民國畫清界線,到接受中華民國體制。圖爲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蕭美琴月前接見美國跨黨團資深官員訪團一行。(民進黨提供)

從1991年《臺獨黨綱》到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再到準總統賴清德的四大支柱致力維護兩岸和平,民進黨的國家認同與兩岸論述路線,從堅持獨立建國走向維持現狀;而其軌跡也從去中華民國,逐漸妥協走進中華民國體制內,繼而當前喊出「中華民國臺灣」的提法。

民進黨1991年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修正黨綱,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條文,而這次增修內容,即所謂的《臺獨黨綱》。爲爭取更多民衆支持,加上黨內新生代呼聲,1999年5月8日,在陳水扁主導下,於第八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正式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

相比臺獨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強調,臺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臺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兩岸互動上,臺灣前途決議文表明,臺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瞭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2007年9月民進黨又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草案,指出要制定新憲,但因內容較爲激進,未成爲主流看法。

賴清德2023年曾在媒體公開表達,「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已認定國家的名稱就是中華民國」;今年初當選記者會上,賴表明將依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維持現狀,4月底更公開喊話大陸要重視珍惜彼此的善意,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

賴清德接連的說法可看出,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從早年的與中華民國畫清界線,到接受中華民國體制,當前進一步將臺灣「融入」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