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退市邊緣自救,賬面資金不足億元的海印股份籌劃收購資產

藍鯨新聞7月18日訊(記者 王曉楠)逼近退市邊緣的海印股份,展開了一系列花式“自救”。

截至7月17日,海印股份股價已連續17個交易日低於1元,或存在因股價低於面值被終止上市的風險。然而就在17日當晚,海印股份拋出了一則籌劃增發收購資產停牌公告,其計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江蘇巨電51%股權,本次交易尚在籌劃中,交易對方、交易金額等都未最終確定。海印股份稱最晚於8月1日前披露信息並復牌。

退市邊緣的海印股份,展開花式“自救”

7月18日深夜,海印股份連發兩份公告,一份是關於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九次風險提示公告,而另一份則是關於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暨停牌的公告。

截至7月17日,海印股份股票收盤價爲0.86元/股,已連續17個交易日低於1元。根據相關規定,若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公司股票將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

就在還剩三個交易日,或將觸發退市的海印股份,卻拋出了一份籌劃增發收購資產停牌的公告。

7月18日,海印股份公告稱,公司擬收購福建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巨電”)持有的江蘇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巨電”)51%股權或者通過增資的方式持有江蘇巨電51%股權,本次交易的交易方式預計爲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資產。

海印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正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因有關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公司自7月18日開市時起開始停牌。

根據公告,海印股份預計在不超過10個交易日的時間內,即8月1日前披露本次交易相關信息並復牌。此外,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並披露交易方案,公司股票最晚將於8月1日開市起復牌並終止籌劃相關事項,並承諾至少1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此次海印股份籌劃收購的江蘇巨電,其經營範圍包括鋰離子電池及配件、電池生產設備技術研發、製造、銷售等。天眼查顯示,江蘇巨電成立於2018年。目前,福建巨電、江蘇雙溪實業有限公司和江蘇展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0%、30%和10%,福建巨電爲蘇州巨電的控股股東,股權穿透後是福建國資委。

不過,海印股份表示,本次交易對方的範圍尚未最終確定,具體交易方式、交易方案也以後續公告信息爲準。

2024年初,海印股份還曾漲至2.32元/股的高點,但在此之後一路下跌,今年以來股價跌幅57%,目前市值僅有21億元。6月25日,海印股份股票收盤價格爲0.99元/股,這也是上市公司首次出現股票收盤價格低於1元情形的,根據相關規定,其應當在次一交易日開市前披露公司股票或者存託憑證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在“面值退市”壓力下,不少股價在1元附近的上市公司採取多種方式自救。不少上市公司採取的措施是回購與增持,從而在短期內迅速推動股價上漲,也有上市公司採取破產重整或資產重組等方式。

6月6日,海印股份公告稱,公司董事長邵建明增持公司股份50萬股,增持金額60.5萬元;公司董事、副總裁潘尉增持公司股份10萬股,增持金額12.1萬元,二者增持均價皆爲1.21元/股。隔日,海印股份再次公告,公司董事、總裁邵建佳,董事、副總裁陳文勝合計增持公司股份110萬股,佔總股本比例0.04%。

上述增持顯然無法讓海印股份股價止跌,6月18日晚,海印股份再拋增持計劃,公司控股股東海印集團擬以5000萬元-8000萬元增持股份,增持計劃未設定價格區間。截至7月12日,海印集團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549.3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0.22%, 增持均價爲0.9元,增持金額爲494.379萬元。

“自救”加碼新能源,賬面資金不足億元

海印股份的前身是茂化永業,1998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目前,海印股份的控股股東爲海印集團,其由邵建明、邵建佳、邵建聰三兄弟持股,三人共同爲上市公司的實控人。

1991年,邵氏三兄弟創立了海印集團,先後開發了海印布料總彙和海印電器總彙兩家專業市場,此後又憑藉“只租地,不買地”的物業轉租模式,開發了流行前線、東川名店運動城、中華廣場等數十個專業市場、主題商城,一度把公司發展爲“廣州最大二房東”,而海印集團的發展模式也被總結爲“海印模式”。

2003年是海印集團發展的轉折點,由邵建明掌舵的海印集團殺入了資本市場。當年,海印集團斥資約8800萬元收購茂化永業26.33%股份,一躍成爲第一大股東。隨後,又將上市公司改名爲海印股份。2008年,邵建明又通過向大股東定向增發和現金購買的方式,將大部分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實現海印集團的借殼上市。

隨着海印集團的入主,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明顯改善。海印股份的營收從2023年的2.11億元一躍上漲至2012年的21.36億元,其淨利潤也從615.72萬元增加到了4.28億元。但在2012年業績創出新高後,從2013年開始,海印股份業績開始走下坡路,長袖善舞的邵建明也大舉加快了上市公司跨界轉型的步伐。

在邵建明的主導下,海印股份曾多次緊跟市場熱點題材,從採礦業,到跨界文娛演藝業,再到移動支付等,只不過隨着承載轉型重任的資產相繼虧損,海印股份也陸續將之剝離。而海印股份的業績也並未有太大改善,到了2020年,公司營收僅有13.02億元,淨利潤3187.86萬元。

2021年,海印股份又打起了新能源的主意,其對外稱公司正積極探索業務轉型升級道路,擬將子公司海印蔚藍打造成新能源本土服務商,並將深度參與新能源、光伏等先導性和支柱性行業的分工。此後,海印股份還開啓了外延式併購,以3000萬元自有資金增資江蘇奧盛新能源,拓展鋰電池回收業務。

籌劃在鋰電、光伏大展拳腳的海印股份,卻沒能迎來新曙光。從2021年到2023年,海印股份的營收不但連續下滑,其更是連續虧損三年,累計虧損超12億元。甚至在2023年海印股份的主營構成中,商業板塊佔比仍接近七成,其次是房產、百貨業、金融板塊和酒店業,而光伏發電業務佔比並未披露。

7月11日,海印股份發佈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歸母淨利潤爲9006.51萬元-1.3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8905.54萬元,但扣非淨利潤依舊虧損3862.40萬元-5793.6萬元。對於淨利潤上升的原因,海印股份稱,除了公司商業板塊的收入和利潤同比上升外,本期公司收到子公司珠海市澳傑置業有限公司股東的1.61億元補償款,增加本期利潤1.61億元,該項目屬於非經常性損益。

截至今年一季度,海印股份貨幣資金僅有0.97億元,而短期借款爲6.09億元,一年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爲10.2億元,長期借款爲17.1億元,短期償債壓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