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CSIS研究報告:中國對其他國家施壓與制裁策略收效甚微

中國過去對其他國家因政治原因進行經濟施壓的做法效果不彰,但卻要付出長期的戰略代價。圖爲禁了 3年的澳洲煤炭最近恢復進口。(圖/新華社)

一項由華盛頓知名智庫所做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對被視爲觸犯其利益的國家實施的貿易限制和其他懲罰性措施,在取得中國政府想要的結果方面收效不佳。

《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 ,在某些情況下,中國使用的戰略多數是事與願違,反而促使一些國家向美國靠攏,而中國現在的領導層將美國視爲中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威脅。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雷諾茲(Matthew Reynolds)說:「中國的脅迫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而且會爲中國帶來長期戰略代價。」

報導指出,該研究考察了中國自2010年以來對8個國家使用脅迫性策略的情況,包括日本、挪威、菲律賓、蒙古國、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立陶宛,當時這些國家採取了被中國視爲挑戰其領土主張、安全或其他立場的行動。例如:2020年澳大利亞呼籲進行新冠溯源調查,招致中國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加徵關稅;2021年立陶宛和臺灣加強關係,中國停止對進口立陶宛食品發放許可,並阻撓商業合 約簽署。

研究顯示,雖然中國的行動給這些國家的某些公司或行業帶來了痛苦,但事實證明,中國政府並未成功地讓這些國家改變政策,有時反而給一些國家採取更強硬對華路線的藉口。例如:2016年韓國批准部署美國薩德(Thaad)導彈系統防範北韓威脅,中國關閉了韓國樂天集團(Lotte)幾乎所有的門市店,並暫停使用國產電池的對韓國電動汽車補貼。

研究認爲,中國施壓有效性不佳,部分原因是中國政府不願付出較高代價,例如澳州煤炭被中國禁止進口後,煤炭被銷往印度、日本和韓國,澳方的損失僅相當於出口總額的0.25%。在華爲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拘的案子上,中國撤銷加拿大植物油的輸入許可證,但它仍通過阿聯酋進入中國,孟晚舟換囚成功後,植物油禁令也隨之取消。

儘管這份研究認爲中國施壓的效果有限,但CSIS的分析預測,中國政府將繼續運用這些策略來達到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標。因爲經濟脅迫的風險較低,可用於維護自身影響力,是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

到目前爲止,中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對外國企業實施懲罰,比如通過海關官員和國有企業執行法規的方式。近年來中國推出了一些新工具,包括與美國出口黑名單類似的不可靠實體清單,可用於禁止外國公司在中國銷售,但至今還沒有動用這些新工具。

該報告稱,爲應對中國的脅迫,美國可以幫助盟友和合作夥伴加強供應鏈的韌性,或爲遭受中國懲罰的國家提供貸款和其他支持。CSIS高級副總裁、該研究報告的其中一位作者古德曼(Matthew Goodman)表示:「這些(供應鏈)韌性和紓困措施是要讓中國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