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俄陸強碰 小國靈活應對

馬來西亞航空MH17班機遭飛彈攻擊墜毀,證據顯示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東境分離主義民兵涉重嫌,俄羅斯當局長期提供分離份子重裝備與軍事訓練,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成爲衆矢之的,美國與歐盟因事件態度趨向一致。

不過1300萬人口的小國荷蘭在強權漸趨對立之際,深明經貿是唯一生存之道,缺乏資源的荷蘭必須仰賴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總理呂特(Mark Rutte)在全國陷入愁雲慘霧之際,發言剋制,未與俄羅斯針鋒相對,國內也未見激烈政治對壘。

荷蘭政黨「民主66」領導者佩契託德(Alexander Pechtold)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表示,荷蘭是依賴出口的小國,無法像美國永遠站在道德的高點,但如果俄羅斯涉及事件,荷蘭不能視而不見。

國際政治糾葛與經貿發展常是共存的一體兩面,荷蘭爲實質經濟利益放下對立,同樣出現在美國盟邦南韓與德國,雙方近期高規格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互動,選擇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右派的日本政府卻選擇了美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前任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18日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表專文,抨擊南韓與德國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重經貿卻罔顧盟邦長期利益的外交政策將因小失大,引起關注。

小池百合子指出,德國身爲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南韓是美國的協防盟邦,10年間對中國出口量大增,享受經濟成長的好處,不過德國經濟遭俄羅斯挾持,當然無法配合美國的制裁措施,這種「鬼鬼祟祟」的中立行爲已深入兩國外交政策。

小池認爲,中國大陸的長期政策是將朝鮮半島「芬蘭化」,德國宣稱的10年經濟黃金時期,是在對中國人權緘默與漠視北京在亞洲惡行之下所達成,難怪美國仍要對柏林進行間諜活動。

荷蘭、南韓與德國利用強權對立,從中獲益的兩手策略歷史上屢見不鮮,曾經架構全球經貿網路的荷蘭更深明這些道理。

荷蘭歷史學者麥克(Geert Mak)說,試想如果189名死者換做美國人,美國會如何?荷蘭人對同胞死難當然憤怒,但也瞭解荷蘭經濟與俄羅斯的關係,保持活躍並盡其所能纔是荷蘭的生存之道。10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