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香水業巨頭撤離上海生產線 創辦人:僅一個因素就受夠了

上海因疫情防控導致大量企業供應鏈中斷,許多外商被迫決定將大陸生產線關閉遷回國內 。(圖/路透)

上海疫情封控導致供應鏈中斷問題讓許多在華設廠外企若不堪言,美國知名香水業巨頭Inter Parfums(IPAR)近日宣佈關閉上海生產線,將業務遷回美國本土,原因是認爲在中國設廠很難保證供應鏈的穩定,數百萬美元的香水、古龍水被鎖在當地倉庫無法出口,是其決定撤離的原因之一。

《華爾街日報》引述Inter Parfums創辦人兼董事長梅達(Jean Madar)表示,「儘管在中國成本低得多,我們還是要這麼做。」對於在美銷售的產品,他們正在將大部分合同生產從中國和其他國家永久性地轉移到美國,還將與美國公司簽訂的供應商合同增加了一倍。即使上海重新開放,海運價格也從高峰迴落,他們仍認爲已不可能回到過去的運作模式。

梅達說,「(中國)組件較便宜,但要是無法到手,又有甚麼用呢?像我們這樣的消費品公司,需要有超級穩定的供應。」他在談到在中國面臨的嚴重物流問題時說 ,「就好像你有瓶子,卻沒有瓶蓋,有了瓶蓋,卻沒有泵頭」。上海封城期間所造成的銷售額損失,證明他們與中國「分手」的決定是正確的。

報導說,Inter Parfums生產的每瓶香水包含約15到25個不同的玻璃、塑膠和金屬零件,過往這些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現在近70%已改向美國供應商採購。

這家總部設在紐約的香水商是將業務從中國和其它國家轉移到美國的公司之一,疫情大流行和隨之而來的全球供應鏈崩潰問題,使企業重新思考產業佈局。麥肯錫諮詢公司(McKinsey & Co.)針對企業高管的調查顯示,有近20%企業在過去一年中將部分產品遷移至附近的國家,這一數字是前一年的2倍。還有超過3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同一時期在附近國家增加了供應商,高於一年前的15%。 該研究包括3月28日至4月29日期間接受調查的113名受訪者,其中包括半導體制造商、鋼鐵生產商和汽車電池製造商。

麥肯錫製造業和供應鏈專家Daniel Swan表示,過去的局面已發生重大改變,疫情令海運成本飆升,工廠關閉和生產遇阻導致出現重大延誤和供應短缺。隨着消費者迅速改變購物模式,需求變得難以預測。所有這些情況都加劇產業的變化,中國還有勞動力成本上升、關稅增加和對知識產權被盜等讓人擔憂的問題。

也有一些企業表示,遷到中國以外地區還是有風險的,尤其是利潤率較低的行業。勞動力、基建及政府支持政策,仍令他們不得不依賴中國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