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西方的保護主義需要一個截止日期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6月24日文章,原題:西方的保護主義需要一個截止日期 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正在採取保護主義戰略,但若沒有退出戰略,二者都有可能陷入經濟死衚衕。

如今,在中國生產的燃油車被運往世界其他地區,它們佔到中國汽車出口的75%。那麼,中國汽車目前在美國銷售的電動汽車中佔比不足2%,爲什麼它們還是被美歐視爲如此嚴重的威脅?這不是因爲它們太多,而是因爲它們比歐美國內競爭對手更好。今年1月,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若不設置貿易壁壘,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將在全球範圍內摧毀競爭對手。

現在比亞迪成爲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領軍者,這是中國政府數十年來推動國內汽車行業創新所取得的成果。但該舉措並非人爲扶持少數幾家公司——恰恰相反:此舉孵化了衆多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在中國市場激烈競爭中倖存的企業能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產品。在美國,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中等規模公司能達到特斯拉的知名度,但中國擁有比亞迪、吉利、小鵬、蔚來和奇瑞等知名電動汽車品牌。

中國已經在多個下一代產業中取得顯著領先優勢。中國電池的價格僅爲國際競爭對手的一半,但比後者更高效。中國在激光雷達技術方面擁有不可逾越的領先優勢,從而使中國獲得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優勢。中國在商用無人機、電子支付和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等領域也取得明顯領先地位。這些優勢既非巧合地分散在特定行業,亦非“產能過剩”使然,而是因爲中國已經成爲衆多領域的創新巨人。

西方應該將20世紀中葉的拉美作爲警示。爲實現拉美經濟體的工業化,該地區從上世紀40年代起開始經歷一段嚴重的保護主義時期,意在打造當地製造業而非依賴外國進口。拉美實現了增長和工業化,但由於沒有結束保護主義的明確計劃,該地區國內工業自鳴得意,沒有受到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競爭影響。當保護主義政策結束時,這些內部行業既未做好準備也未實現發展,因此陷入困境。

因此,針對中國商品的貿易壁壘需要一個截止日期。一個好的經驗法則是,只要判斷中國的選擇是在技術上更先進還是僅追求產品更便宜即可。若是前者,關稅應該終將被逐漸取消。(美西方)關稅的目標應該是讓國內產業追趕中國的創新,而非永遠與外界隔絕,西方企業最終都要直面全球自由市場。(作者爲墨西哥前駐華大使豪爾赫·瓜哈爾多,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