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臺不會再選擇親中政府 恐促北京武力促統

外國媒體解讀臺灣選舉結果,憂心臺灣民衆已不會再選擇親中政府,恐促使北京採取武力手段促統。圖由左至右,分別爲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 聯合報系資料照

外國媒體持續解讀臺灣選舉結果,華爾街日報以國民黨的接連失敗爲切入點,憂心臺灣民衆已不會再選擇親中政府,恐促使北京採取武力手段促統;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主任貝克利(Michael Beckley)投書紐約時報分析,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正在變小。

華爾街日報報導,國民黨爭取政權的接連失利讓其必須努力維持在臺灣的影響力,而這點將牽動臺北和北京的不穩定關係;而臺灣選民可能永遠不會再選出一個親中政府,可能促使中國大陸採取更嚴厲的手段來尋求統一,包含動武。

貝克利表示,臺灣人民透過選舉來維持自治,疏遠中國大陸,讓軍事行動成爲中方實現統一的少數選項之一。

貝克利說,「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分」,美國正歷經總統大選,候選人很可能發表對中的強硬言論,從而激怒北京;美國比起以往需要找到更審慎的平衡,既要阻止中國大陸侵略臺灣,也要向北京保證華府不支持臺灣獨立。

貝克利分析,從臺灣和美國的政治因素來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減少;臺美政治領袖必須意識到這件事,採取行動提升軍事嚇阻力量,團結社會來應對日益增長的戰爭威脅,同時避免火上澆油的言論和行動。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則說,選舉結果反映臺灣無意當美中競爭的棋子,若美國只是關心中國大陸何時以軍事侵略臺灣,就可能忽略臺灣人民真正關心的事情,以及忽視中方對臺灣施壓的各種方式。

羅金表示,華府經常以美中關係的角度來看待臺灣議題,然而從臺灣選舉結果來看,臺灣民衆更關心國內議題;臺灣民衆想強化對美關係,也不願放棄對中關係;臺灣民衆既不想被北京統治,也不想發生衝突。

羅金表示,透過支持臺灣民主發展、促進經濟繁榮和保護臺灣的國際空間,美國可以據此制定策略,能夠讓臺灣以自信和實力的地位來與北京往來,這纔是捍衛臺灣自由與避免戰爭的最佳做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