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人工智能或是抗通脹最佳手段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道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7月23日刊登題爲《在面臨挑戰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人工智能長期來看可能是最好的抗通脹手段》的文章,作者是紹米亞納拉揚·桑帕特。全文摘編如下:

通貨膨脹已經較去年的峰值有所緩解,但最近的數據顯示,它仍然沒有降到所有人期待的低水平。美聯儲已經盡其所能,11次加息並將利率維持在23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些措施是否夠用?也許夠,但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勢不可擋的全球趨勢所引發的高通脹新時代。

無論通脹是永久性的還是暫時性的,成本都在上升,推動成本上升的有多種力量,包括在岸外包和近岸外包計劃、當前美中貿易關係緊張、向綠色能源過渡、勞動力供應趨緊、工資上漲以及老齡化人口導致醫療費用增加。我們當前面臨的困境表明,社會需要其他方式來應對不斷上升的成本。

人工智能可能是解決問題的答案。曾幾何時,技術被視爲一種抑制通貨膨脹的力量——微芯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在通脹衝擊成爲新常態的世界中充當一種抑制通貨膨脹的平衡力。

在過去25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生產率的提高使通貨膨脹保持在較低水平。我不只是指勞動生產率,也包括產出。每一美元投入所創造的產出都有所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離岸外包。

依賴中國、越南、印度等地更便宜的產能一直是西方公司的一個重要工具,但這一局面正在迅速走向終局。未來二三十年,大部分投入都將帶來通貨膨脹,我們對抗通脹的唯一武器就是人工智能。

在某些方面,衰退已經開始。從2012年到2019年,美國年平均生產率的漲幅都低於1%。這是由於淨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下降、製造業和服務業向海外轉移放緩、自動化帶來的收益減少。

未來,公司將沒有多少選擇,只能依賴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來推動生產率提高。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唯一選擇,或者說至少是最佳選擇。

即使生成式人工智能還沒有紮根,關於其對生產率影響的預測也一直是樂觀的。麥肯錫諮詢公司認爲,人工智能每年可以爲企業增加4.4萬億美元利潤。尼爾森公司認爲,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將勞動生產率提高66%。

生產率的提高可能與每個行業達到的數字化水平相關。交通運輸、物流和農業等行業不會出現像零售、科技、媒體和專業服務行業那樣高的提升。

許多公司已經開始見識人工智能的好處。它們依賴人工智能不是爲了取代人類的判斷力,而是爲了減輕繁重的認知負擔,以便人們能夠更好、更聰明、更高效地工作。人工智能是讓人類參與其中,提高測試和學習基於數據的決策能力。

我們的工業使用人工智能已經近十年,從在供應鏈和物流中提供無縫的端到端服務到通過自動化更有效地管理網絡。

儘管許多人工智能的效率優勢今天已經顯而易見,但我們離實現其全部潛力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有生之年,我從未見過技術與應用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已經可以使用的技術都非常複雜,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但應用需要時間。看看電動汽車:它們早在19世紀就已存在,但直到最近纔開始進入大衆市場。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變革即將到來。現在剛開始或已經開始人工智能之旅的公司將處於提高生產率的有利位置,這將是未來20年低通貨膨脹環境的關鍵所在。(編譯/塗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