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在亞洲不再擁有主導地位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道 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9月13日發表題爲《亞洲沒有霸主》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東南亞項目主任蘇珊娜·巴頓和研究主任赫維·勒馬耶。全文摘編如下:

關於亞洲均勢的辯論通常包括以下三種觀點。一些分析人士認爲,中國已成爲該地區不可阻擋的主導力量;其他人則繼續相信,美國仍占主導地位;還有一些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美國盟友,則鼓吹一個多極的印太地區。

準確理解亞洲的均勢對美國製定合理的對華戰略至關重要。今天的亞洲是少有的兩極格局,由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亞洲不是歐洲式的大國聯合,不是中東的混戰,也不是冷戰時期的集團對立。大多數亞洲國家是在兩個大國之間避險。

亞洲處於“兩極狀態”

爲了更全面、更準確地認識亞洲的力量分配,洛伊研究所創建了“亞洲實力指數”,除了四個區域影響力維度:經濟關係、文化影響力、防務網絡和外交,還納入軍事實力、國家韌性和未來人口與經濟資源的預期分配。該指標揭示了一種持久的兩強壟斷:美國失去了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但在亞洲的影響力仍比中國多10%左右。

學者們假設,當一個新興大國的綜合實力接近守成大國的80%時,就會引發權力轉移。中國在2018年已經令人信服地突破了這一門檻。但實際情況並不是一個新興大國壓倒一個守成大國,而是兩個大國很可能繼續共存,因爲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會運用不同的影響力手段:美國主要使用安全夥伴關係,中國主要使用經濟關係。

亞洲一直維持着兩極狀態,有人希望印度和日本能夠成爲一個真正多極化地區的支柱。新德里和東京可以在亞洲的文化和外交影響力方面與北京展開競爭,但在經濟關係方面——包括貿易、投資和發展融資——日本僅佔中國地區影響力的40%,印度僅佔15%。

自2021年以來,美國與亞洲盟友之間的聯合軍事演習和防務對話日益頻繁。這種關係的加強在美日聯盟中尤爲明顯。與此同時,澳大利亞、菲律賓與美國的關係也日益加深。然而,僅僅升級聯盟無法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給美國帶來決定性的額外優勢。另外,這些美國盟友的軍事力量總體規模仍然很小。

近年來,幾乎所有形式的安全合作都是由美國的盟友主動尋求的。而美國仍然拒絕與亞洲夥伴全面分享其防務技術、防務戰略和行動計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認爲這些盟友不太可能在與中國的衝突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在亞洲的每個重要安全組織中,華盛頓仍然處於核心地位。最重要的是,美國在亞洲的所有聯盟都仍然以雙邊安全保證爲基礎,這與北約盟友的集體防禦承諾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信譽持續下降

對華盛頓來說,這一切聽上去都是壞消息。但在很多方面,亞洲的兩極對該地區有利,對美國也有利。

亞洲兩極格局帶來的穩定並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雖然美國和其他國家同樣從中受益。亞洲存在很多一觸即發的熱點問題,尤其是在臺灣和南海。然而,令人意外的並不是這些爆發點以及偶爾的灰色地帶衝突的存在,而是它們沒有發展成更致命的衝突。這種相對和平與歐洲形成鮮明對比。

兩極的存在也讓大多數亞洲國家有機會在它們之間遊走,避免必須與其中一個結盟。這種選擇的存在至關重要,因爲不結盟國家在東盟等亞洲地區機構中佔大多數,併發揮着核心作用。其中一些國家——如新加坡——利用兩極格局帶來的空間對衝過度依賴任何一個夥伴的風險。

然而,華盛頓在亞洲地位的最大挑戰來自聯盟之外的國家。美國不需要不結盟國家來選擇它——它們永遠不會。但令人擔憂的跡象表明,這些國家正逐漸向中國靠攏,放棄主動避險。在盟友集結在美國身後的同時,該地區的避險者們也越來越支持一種觀點,即美國是一個遙遠且不可靠的大國。

美國在亞洲不再擁有主導地位。企圖恢復這種主導地位的努力將被許多亞洲國家視爲災難性的修正主義。爲了防止該地區不結盟國家離美國越來越遠,(美國)應該在外交和經濟上與它們多接觸。這些舉措不會恢復美國的主導地位,但有助於確保兩極格局持續下去,這對美國而言是最不壞的選擇。(編譯/王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