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誤信臺北 重要問題表決 差四票敗北

中華民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周書楷於1971年宣告退出聯合國,步下講臺的歷史鏡頭。(本報資料照片)

編者按:臺中華民國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被逐出聯合國,迄今已逾半世紀。臺灣今日的外交孤立和國際困境皆種因於失去聯合國的會員地位。上個世紀的九○年代我們開始推動重返聯合國,年年協調友邦提案,無奈邦交國實在太少,連成案表決的機會都沒有。美國國會最近通過法案,指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並不適用臺灣,試圖將臺灣與中國脫鉤,以新會員方式重新加入,但以目前的國際形勢機會十分渺茫。在臺北退出聯合國52週年前夕,我們選摘中國時報記者傅建中的一篇長文,回顧一下當年美國爲維護我國聯合國席次所做的種種努力,以及我們外交界有識之士如楊西昆次長等人的憂國諍言,全文分兩次刊出。

爲了確保「重要問題」提案像往年一樣順利通過,美國不惜推出「雙重代表權」方案,而且建議把安理會的中國席位給中共,儘管如此一讓再讓,結果情勢仍不樂觀,十月十二日羅吉斯給總統的備忘錄預估投票的「敵我情勢」是「勢均力敵」(neck-and-neck),但敵營略佔上風,在「重要問題」上,雙方票數的對比是五十二(贊成)─五十六(反對)。爲扭轉頹勢,美國不得不卯足全力,連尼克森都親自披掛上陣了。舉例說吧,愛爾蘭準備在「重要問題」案上棄權,美國希望愛爾蘭支持,可是愛爾蘭的外長反對,總統爲了航權談判對美國很氣,因此尼克森出面寫信期能挽回,並動員衆院議長麥克馬克和衆院民主黨副領袖歐尼爾(麥、歐均愛爾蘭後裔)打電報給愛國當局,請求支持,連羅馬教廷都被要求予以援手,因愛爾蘭是天主教國家故也,結果愛爾蘭不但沒幫忙,還投了反對票。十月二十五日深夜那天,「重要問題」的表決結果是五十五對五十九票,另有十五票棄權,以四票之差敗北。中華民國代表團長周書楷見大勢已去,遂在阿爾巴尼亞案表決之前,美國代表布希要求就阿案排我條款表決失利後,宣佈退出聯合國。周書楷對大會說:「鑑於會場內的瘋狂和非理性行爲,中華民國代表團決定不再參加大會進一步的程序」,此一簡短的聲明,宣告了我國在聯合國歷史的終結。

布希在第二天(十月二十二日)給國務院的檢討報告說,此次之敗出乎意料(unexpected),而且敗在最後一分鐘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變卦,阿曼、莫洛哥、卡達和突尼西亞原先都承諾對「重要問題」案投贊成票,結果是全都棄了權,使美國一下少了四票,否則至少會打成平手。整個投票讓美國意外驚喜的是墨西哥從反對變爲贊成,墨國的轉變是基於美墨關係的考慮。(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