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巨頭在中國"大潰敗":還有翻盤機會嗎?

5月7日消息,中國市場曾是通用汽車的主要盈利來源和最大銷售市場。從2010年至2023年,通用汽車在中國取得了顯著的銷售成績。然而,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在這一市場遭受了1.06億美元的虧損,這是至少15年來其在中國的第三次季度虧損。這引發了業界對通用汽車是否能在中國市場扭轉局面的廣泛質疑。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Mary Barra)在北京車展上表明,公司仍然致力於中國市場。在最近的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中,巴拉強調了對中國市場長期增長的信心。通用汽車的策略包括推廣新能源汽車,比如全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應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

然而,通用汽車在中國的困境並非孤立現象。其主要競爭對手,包括福特和特斯拉等,也在面臨類似的挑戰。特斯拉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不得不通過降價策略來應對來自本土品牌如比亞迪等的激烈競爭。同時,福特等公司已經轉向所謂的“輕資產”業務模式,旨在通過減少資產投入或更有效地利用現有資產,以適應中國市場的複雜環境和持續變化的商業條件。

以下爲英文翻譯全文:

在過去的十年裡,通用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Mary Barra)始終在積極調整戰略,逐步退出那些不盈利或表現不佳的市場。然而,在這一系列的策略調整中,離開中國市場顯然比推出其他任何市場都更具挑戰性。

中國曾被視爲通用汽車的利潤增長引擎,也是該公司從2010年至2023年的最大銷售市場。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度,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虧損了1.06億美元,這是該公司15年來在中國的第三次季度虧損,也是除新冠疫情期間外最大的一次。

在此之前,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利潤和市場份額也一直在下滑。這不禁讓一些行業觀察人士開始質疑,通用汽車是否能在中國市場扭轉乾坤,或者退出中國市場是否成爲了一個更爲現實的選擇。

面對這些挑戰,巴拉不久前親自前往北京參加車展,並表示通用汽車仍致力於拓展中國市場。她4月23日在通用汽車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從長期來看,我們仍致力於開拓中國市場。我們相信,從中期來看,這是一個將有大幅增長的市場。”

今年2月,巴拉對投資者們許下承諾:“在確保通用汽車在中國有一個強大的未來,爲我們的投資者創造合適的盈利能力和回報方面,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通用汽車公司首席財務官保羅·雅各布森(Paul Jacobson)上週向投資者們透露,公司預計今年的業務將恢復盈利,其業績將與2023年約4.46億美元的利潤相似或略低。他將第一季度的虧損歸因於旨在減少累積車輛庫存的生產停工。

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消費者情緒變化及國內競爭加劇的影響,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衰落確實令人震驚。然而,這樣的挑戰並非通用汽車所獨有。值得注意的是,在巴拉10年任期的大部分時間裡,通用汽車一直秉持着一種理念:如果通用汽車在一個地區不是領導者,也看不到成爲領導者的可能,那麼它就不應該在那裡開展業務。

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2017年,通用汽車將其歐洲業務出售給了當時的PSA集團,該集團現已成爲克萊斯勒的母公司Stellantis。同時,通用汽車也逐步停止了美國本土的一些生產業務,或退出了俄羅斯、印度、泰國和澳大利亞等市場。

這些舉措不僅縮小了通用汽車的業務版圖,也使得中國和北美市場變得尤爲重要。目前,這兩個市場以及其金融部門爲通用汽車貢獻了絕大多數的年度收益。 通用汽車的國際業務(包括韓國、巴西和中東等市場)去年錄得12億美元的調整後盈利,同時其正處於攜電動汽車重新進入歐洲市場的早期階段。

退出中國市場?

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包括其合資企業)經歷了顯著的下滑,從2015年的約15%暴跌至去年的8.6%,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跌至9%以下的水平。根據監管文件顯示,通用汽車從這些業務中獲得的收益也呈現下降趨勢,自2014年達到峰值以來已下降了78.5%。

別克和雪佛蘭等通用汽車旗下品牌的銷量下降尤爲顯著,甚至超過了其與上汽合資企業五菱汽車的銷量降幅。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用汽車去年在中國銷售的210萬輛汽車中,合資車型約佔60%。

除了今年第一季度外,通用汽車自2009年以來在中國市場出現的兩次季度虧損分別爲2020年第一季度和2022年第二季度,前者因疫情原因虧損1.67億美元,後者虧損8700萬美元。

美國銀行證券資深汽車業分析師約翰·墨菲(John Murphy)在連續兩次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通用汽車是否會考慮退出中國市場?他最近表示:“現在是時候真正開始考慮可能關閉或出售中國業務的戰略選擇了嗎?”

然而,巴拉對此持不同看法。她表示,新產品將幫助公司更好地在市場上競爭,包括中國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如全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爲了響應市場需求,通用汽車上週在中國推出了幾款新車型,包括非常暢銷的別克GL8微型貨車的插電混合動力版和雪佛蘭Equinox跨界車。

巴拉在談到市場變化時表示:“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隨着中國汽車製造商的能力提升,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但我們仍然認爲,通用汽車在豪華車市場仍有一席之地。”

爲了應對中國市場競爭加劇的挑戰,通用汽車將重心從主流車型轉向“豪華”車型。該公司的計劃包括通過一個名爲Durant Guild的新部門直接向消費者銷售悍馬EV和其他大型SUV等旗艦車。通用汽車於2022年宣佈成立了該部門。

然而,一些行業專家對通用汽車的這一戰略持保留意見。前通用汽車駐印尼高管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如今是Dunne Insights諮詢公司的中國問題專家兼首席執行官,他認爲:“傳統的美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發展已經開始走向終結。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一切都在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

西方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市場的衰落,主要是由於本土汽車製造商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對汽車行業和電動汽車的看法發生了代際轉變。

S&P Global Mobility汽車業務執行董事馬克·富爾索普(Mark Fulthorpe)認爲,由於通用汽車在中國業務中持有重要股權,因此不可能像其它市場那樣輕易放棄。他補充稱:“他們會努力鞏固他們所擁有的。我相信他們會再試一次。我認爲他們還需要努力。”

“特斯拉效應”

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不僅在蠶食通用汽車的市場份額,就連其競爭對手福特汽車也未能倖免。從2018年到2022年,福特汽車在中國的銷量下降了32.4%。鄧恩指出,美國電動汽車領導者特斯拉同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鄧恩稱:“我稱之爲特斯拉效應。這家公司徹底改變了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認知。突然間,特斯拉成爲了汽車行業的蘋果公司。進一步來說,電動汽車對中國消費者而言已經變得‘新潮且酷炫’。”

特斯拉於2019年開始在中國本土生產汽車。鄧恩解釋說,在新冠疫情後,特斯拉迅速提升了產量,並向大量中國消費者證明,電動汽車(甚至非特斯拉品牌車型)是可行的選擇。

專家指出,儘管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面臨一定壓力,但其仍然比傳統競爭對手更受歡迎。然而,爲了與比亞迪、蔚來等中國汽車製造商競爭,特斯拉不得不大幅降價。

長期看好特斯拉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認爲,特斯拉和其他西方汽車公司可能會“進入一個資本支出下降、與中國(最終)合作的新階段”,“我們堅信,西方汽車公司(包括特斯拉)已經同時意識到:中國已經贏得了電動汽車主導地位的競爭”。

隨着電動汽車市場形勢的演變,特斯拉正在進行全球重組,包括裁員10%以上。根據特斯拉提交給監管機構的年度文件,該公司去年在中國的收入較2021年增長了57%,達到217.4億美元。然而,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華收入同比下降6%,至46億美元。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上個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如果對比我們與競爭對手在中國的銷量下降幅度,你會發現我們的銷量下降幅度相對較小。因此,我們的表現是不錯的。”

馬斯克還透露,特斯拉可能會在中國擴展其駕駛輔助系統,如全自動駕駛(FSD)系統,但具體時間表尚未公佈。在馬斯克不久前訪問中國期間,特斯拉取得了重要進展,成功在中國推出了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此外,特斯拉還與百度合作,爲駕駛輔助系統提供數字地圖服務。

JL Warren Capital首席執行官李俊恆表示,儘管這些發展對特斯拉來說是積極的信號,但“缺乏關鍵細節使得評估中國FSD對該汽車製造商的影響變得困難”。

“輕資產”

鑑於中國持續存在的供應鏈等挑戰,美國汽車製造商如Stellantis和福特等已經在中國市場轉向了所謂的“輕資產”業務模式。這一模式旨在通過減少資產投入或更有效地利用現有資產,實現持續經營。

對於Stellantis而言,在其與廣州汽車集團的中國合資企業於2022年底申請破產後,該公司已經調整了戰略。在中國生產吉普汽車的合作關係破裂後,Stellantis選擇了“輕資產”的方式,將這類SUV進口到中國。

今年早些時候,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將中國汽車製造商稱爲該公司的“頭號”競爭對手,但他同時強調,該公司將繼續與中國公司開展合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Stellantis收購了新能源汽車公司零跑20%的股份,並與該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家生產電動汽車的合資企業。該協議不僅涵蓋了出口和銷售的專有權,還包括在大中華地區以外製造產品的權利。

Stellantis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下降了44%,從2021年的12.4萬輛降至去年的6.9萬輛,但該公司並未公佈其在中國市場的具體財務業績。然而,去年,該公司在“中國、印度和亞太地區”的調整後營業利潤較2022年下降了約22%,收入減少了約10億歐元(合10.8億美元)。

福特汽車公司則採取了另一種策略,儘管仍在中國進行生產,特別是其豪華汽車品牌林肯。但該公司更多地利用中國工廠生產出口到其他地區的汽車,以充分利用過剩產能。

福特首席財務官約翰·勞勒(John Lawler)在上個月的財報發佈會上表示:“我們確實投入了大量精力來降低這項業務的風險。我們採取了輕資產策略,正在利用中國的資產。同時,我們也利用合作伙伴關係從中國向世界各地的市場出口低成本產品。”

勞勒指出,福特去年從中國向南美和其他地區出口了10萬輛汽車。福特汽車的一位發言人證實,該公司最近已經開始從中國向美國出口林肯鸚鵡螺(Lincoln Nautilus) SUV,並計劃繼續增加從中國的出口量。

福特不再按地區報告財務業績,但從2017年到2022年,該公司在中國市場虧損了大約55億美元。勞勒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福特傳統業務在第一季度都實現了盈利,但這一業務並不包括商業銷售或電動汽車業務。

在中國業務下滑和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S&P Global估計,美國汽車製造商去年從中國出口了約48.2萬輛汽車。這一數字比2019年高出3.5倍多,比2022年增長約22%。

面對這一挑戰,Dunne Insights諮詢公司的中國問題專家兼首席執行官鄧恩表示:“很難想象什麼會改變中國消費者的想法,讓他們對通用或福特的產品另眼相看,這正是兩家公司董事會目前正在關注的問題。我們如何讓中國消費者再次喜歡上這些品牌?”(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