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建升級成本高

美國基建升級成本高圖╱美聯社

拜登的1兆美元基建法案去年完成立法,道路、橋樑和港口可望升級,但美國基建仍有成本高昂的問題有待解決。

■When the U.S. upgrades infrastructure,it often spends much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for similar projects yet ends up with disappointing results.

美國道路破損、橋樑老舊,港口壅塞,基礎建設落後阻礙及時送貨和供應鏈管理。所幸拜登政府的1兆美元基建法案已在去年完成立法,聯邦支出的範圍包括道路、橋樑、港口和其他項目。陳舊基建升級在望,但美國還得克服基建成本過高的問題。

根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美國道路超過4成狀況不佳。該協會給予美國整體基礎建設的評分只有「C」。

美國政府大手筆斥資1兆美元升級老舊基礎建設,但部分專家卻不抱太大期望。因爲過去經驗顯示,每當美國升級基礎建設,花費總是比其他國家相似的計劃多,但結果卻令人失望。

公民聲音 助漲開支

美國基建成本過高多歸咎環保法令、工會規定,以及工程計劃需要經過官方層層批准。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里斯考(Zachary Liscow)指出,「公民聲音」(Citizen Voice)亦是造成交通建設成本攀升的原因之一。

里斯考與喬治華盛頓大學副教授布魯克斯(Leah Brooks)合作的研究顯示,在1960年代與1980年代間,美國州際公路每英里的成本暴增3倍,主要因爲州政府的決策受到「公民聲音」影響。

里斯考表示,民衆所得增加,關心公共事務,越是積極參與基建計劃,越可能推高建設成本,像是阻礙建設進行,直到他們擔心的地方有所修正,但這也是耗費成本的改變。不過公民參與確實帶來不少益處,例如降低對社區的衝擊。

麥肯錫顧問公司資本項目和基礎建設業務負責人佩洛昆(Shannon Peloquin)指出,美國的基建計劃必須經過複雜、層層交接的過程。先是計劃所有人提出計劃,由另一方估計成本和需求,再經過環評與社區意見階段,最終再交由民間財團執行。這個過程導致決策緩慢、封閉,每個單位解決攸關自身利益、計劃某個階段的問題,削弱了讓基建如期發揮效用的責任。

環保法令 成基建大石頭

此外,佩洛昆表示,營建產業的生產力仍有提升空間,產業的價值鏈缺少能夠改善透明度、降低浪費和排除等待時間的數位工具。且規劃者與執行團隊並未密切合作,雙方合作無間可及早發現風險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蓄意隱瞞問題,直到紙包不住火。

佩洛昆指出,促進合作方法之一是成立多功能、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團隊,如此一來便可建立信賴,並在基建興建過程全程投入。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託默(Adie Tomer)表示,關心基建成本議題的民衆都能發現,基建的批准程序有問題,從歐巴馬、川普再到拜登政府,皆試圖解決問題,特別是提高審覈效率,但難處在於核心環保法律-「國家環境政策法」若要進行結構性改革,需要國會批准。

託默表示,美國的法律環境和社會政策與外國大不相同,因此基建計劃也難以和外國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