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業日落西山?
(圖/美聯社)
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膨削減法》和《晶片與科學法案》,企圖推動美國綠色能源和半導體供應鏈發展。法案提供4千億美元以上的減稅、貸款、補貼,至今兩年一晃而過,到底政策實施的成效如何?本週一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了最新的調查結果,標題是「40%的投資項目進度延後」!
《金融時報》發現,與兩法案相關且投資金額1億美元以上的重大投資計劃有114個,總金額2279億美元,但其中有約840億美元的項目進度落後,包括臺積電亞利桑那州二廠量產時程預計將延後兩年。而其原因包括市場條件惡化、需求放緩、補貼政策規則不明等等。由於這些遲滯,外界不免對拜登總統篤信工業轉型有望爲美國帶來就業與經濟效應的說法抱持懷疑態度。
美國曾經一度工業產值佔全球比例逼近5成,但此刻卻下滑到不及兩成。隨着中國大陸工業產值在2010年左右超越美國,兩者差距逐漸拉大。近期兩家美國工業明珠波音、英特爾的業績下滑,股價大跌,種種一切是否都意味着美國工業日落西山,難以重振?
其實《金融時報》沒明說的,是60%按照計劃推動的綠色能源與半導體項目,這些總值千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已經或即將爲美國製造業帶來新血。此外,13日臺積電董事會決議增資美國廠75億美元,無異也是對美國製造業的信心打了一劑強心針。
而觀察更宏觀的數字或許才能避免以管窺天。不管黨派立場,自從2010年歐巴馬總統簽署《製造業促進法案》、2017年川普總統簽署《減稅與就業法案》、2021年拜登總統簽署《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等一系列的政策重心,都是以美國「再工業化」爲焦點,希望以政府投入公共資源拉動美國製造業。
而對比前後兩個十年,美國製造業產值平均年增速爲1.8%比1.6%,貨物貿易出口平均年增速爲5.3%比4.4%。此外製造業的建造開支正快速增長,去年近2千億美元的金額,比2001年不及千億美元的規模倍增。因此,美國製造業也許沒到東山再起的地步,但至少宏觀數字顯示,已不再相對於服務業呈現下滑的趨勢。
然而,美國要能擴大工業實力,縮小與中國大陸的差距,卻也非易事。關鍵就是人才的資源落差!中國人口大約是美國的4倍,但每年理工專業畢業生人數卻是美國的13倍。美國金融行業的薪資報酬遠高於製造業,限制了年輕人投向科技研發隊伍的興趣。科技業需要大量的外國人才,但地緣政治與反移民的風潮卻又限制了外國學生取得簽證的機會。最近美國太空人滯留國際太空站、美國防部解禁無人機管制等事件,都是見微知着的冰山一角。
總之,雖難言美國工業日落西山,但真要東山再起,卻也非幾個法案與多少金額投入所能促成。制度環境、人才培育、移民開放、工作倫理、職場文化等,都是難以克服的硬問題,很難期待最多8年任期的總統有心力與能力解決!(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