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度戒備!稱襲擊“不可避免的”!伊朗警告:遠離以色列!以叫停全體作戰部隊休假

4月1日,伊朗駐敘利亞使館建築遭以色列襲擊,造成包括7名伊朗軍事顧問在內13人死亡。襲擊發生後,伊朗方面表示,以色列政權將受到懲罰,伊朗將讓以色列爲其犯下的罪行感到後悔。

當地時間4月5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一名美國高級政府官員的話稱,美國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並積極準備應對伊朗可能發動的襲擊。

同日,伊朗總統辦公室負責政治事務的副主任穆罕默德·賈姆希迪說,伊朗已向美國政府發出“書面信息”,警告美方遠離以色列,以免受傷害,而美方迴應要求伊朗勿將美方設施作爲打擊目標。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6日發佈聲明說,伊斯蘭革命衛隊向伊朗國民承諾,一定會就以色列製造恐怖襲擊對其進行懲罰。

美媒:美國正在準備應對伊朗可能發動的襲擊

當地時間4月5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一名美國高級政府官員的話稱,美國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並積極準備應對伊朗可能發動的襲擊。

報道稱,美國高級官員認爲,伊朗的襲擊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和以色列正在加緊爲即將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他們預計伊朗的襲擊可能會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展開,美國和以色列的資產和人員都面臨成爲攻擊目標的風險。這名官員表示,截至5日,兩國政府尚不清楚伊朗計劃何時以及如何回擊。

4月1日,伊朗駐敘利亞使館建築遭以色列襲擊,造成包括7名伊朗軍事顧問在內13人死亡。伊朗方面說,死者中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高級指揮官。伊朗和敘利亞說襲擊由以色列發動,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萊希均誓言報復。

伊朗方面表示,以色列政權將受到懲罰,伊朗將讓以色列爲其犯下的罪行感到後悔。此外,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伊朗外交部2日傳喚了瑞士駐伊大使館官員,通過瑞士大使館,伊方向美國政府發出了重要信息,即作爲以色列政權的支持者,美國必須爲此承擔責任。

伊朗警告美國:遠離以色列 免受傷害

當地時間4月5日,伊朗總統辦公室負責政治事務的副主任穆罕默德·賈姆希迪說,伊朗已向美國政府發出“書面信息”,警告美方遠離以色列,以免受傷害,而美方迴應要求伊朗勿將美方設施作爲打擊目標。

賈姆希迪5日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在一份書面信息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警告美國領導人別落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爲美國設下的陷阱:離遠點,這樣你纔不會受傷害。”

賈姆希迪表示,美方在迴應上述信息時,“要求伊朗不要將美國設施作爲目標”。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一定對以色列襲擊作出迴應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6日發佈聲明說,伊斯蘭革命衛隊向伊朗國民承諾,一定會就以色列製造恐怖襲擊對其進行懲罰。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侯賽因·巴蓋裡當天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採取報復行動,“對敵人造成最大的傷害”,讓以色列爲自己的行爲“感到後悔”。

以色列叫停全體作戰部隊休假 威脅伊朗勿報復

以色列國防軍4日發表聲明,稱基於對當前形勢的評估,已決定全體作戰部隊人員暫停休假。同一天,以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警告說,伊朗若對以色列採取報復行動,將爲此承擔後果。

以色列國防軍在4日聲明中說,所有作戰部隊人員暫停休假,“以軍處於交戰狀態,將按相關要求不斷評估兵力部署方案”。前一天,以軍宣佈將徵召預備役士兵加入防空部隊。媒體把上述舉措解讀爲應對伊朗可能發動的報復襲擊。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4日說,以軍“必須保持警惕”,已在各邊境地區做好防禦和戰術部署。據哈加里的說法,以色列有多層防禦系統,還有飛機夜以繼日偵察,以軍已預備好應對各種情況。

哈加里同時在社交媒體發帖,安撫以色列民衆,稱當前沒必要“購買發電機、儲備食品、提取現金”。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報道,以色列北部地區4日多次響起防空警報。當天,以軍襲擊了黎巴嫩南部多個黎巴嫩真主黨目標。

以總理內塔尼亞胡4日晚在安全內閣會議上說,以色列多年來針對伊朗及其“代理人”採取行動,“有防禦也有進攻”。“我們知道如何自衛,我們將依據一條簡單原則行動,就是無論誰傷害我們或企圖傷害我們,我們就傷害他們。”

以色列沒有承認或否認伊朗外交館舍遇襲是以方所爲。美國《紐約時報》以多名以色列官員爲消息源報道,襲擊由以色列發動。

美國白宮4日說,總統約瑟夫·拜登當天與內塔尼亞胡通電話,討論內容包括“伊朗對以色列的公開威脅”,拜登明確支持以方應對這些威脅。按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的說法,美國對以支持“堅定不移”。

美國阿克西奧斯新聞網5日援引多名以色列官員的話報道,根據以方所獲情報,伊朗可能會用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或無人機從伊朗境內發起對以襲擊。報道說,以色列國防部長約亞夫·加蘭特與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3日通電話時詳細討論了上述可能性,以及雙方如何加強協作、防備伊朗報復致形勢升級等事項。以方官員表示,如果伊朗報復性打擊以色列,將遭猛烈回擊,進而使當前地區衝突升級。

來源:證券時報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