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特級航空母艦 令對手膽戰心驚

美國「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CVN-78)超級航母2020年6月4日穿越大西洋的畫面。(美國海軍)

美國做爲世界霸權,航空母艦是主要的地緣戰略工具,因此長年以來都保持10艘超級航空母艦規模,這樣的格局已經保持了60多年,經歷韓戰、越戰、伊拉克戰爭等等,以「望而生畏」形容也毫不爲過。

美國最新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號(CVN-78,USS Gerald R. Ford),在今年10月迎來了成軍之後的首次海外部署,主要與美軍其他單位,以及北約盟友間的共同訓練爲主,可以說是「新隊友與大家打招呼」,只要任務經驗持續累績,它在幾年後就會取代尼米茲號(CVN-68,USS Nimitz)的位置,美國航空母艦將逐步從「尼米茲級」走向「福特級」。

福特級屬於美國第2代核動力航空母艦,2具貝泰船用推進公司的A1B反應爐,較上一代的西屋電器A4W反應爐,功率增加25%,並且採用電氣推進,也就是反應爐不與船軸連結,只專注於發電,再由發電系統去控制船隻的推進,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反應爐不需要頻繁調整功率,由電動機控制船速,也比複雜的齒輪箱來的簡便,維護也更爲容易。

基於尼米茲級航艦每15年就要更換燃料,整修時間可能長達3年,造成美國航艦部署上的捉襟見肘,因此A1B反應爐採用更高濃度的核燃料,預計在服役的60年間,都不必再更換燃料,也就不會影響部署工作。

另外,福特級採用電磁彈射器系統(electromagnetic catapult),取代使用60年的蒸汽彈射器(Steam catapult),效率更高,加速力道平均,有效提高艦載飛機的結構壽命;另外先進降落攔截索系統(Advanced Arresting Gear),攔截索的力道由電磁系統控制,電腦可準確的控制力量,也使飛機降落更爲容易與平穩。

福特號的艦島外型也做過明顯的修正,納入減少雷達反射考量的匿蹤化設計,並採用整合式桅杆,減少多餘的鐵塔結構,雷達更換爲最主流的有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 也減少了艦島的體積。

回顧福特號在2017年服役之初,總是各種負面消息不斷,包括電磁彈射器的效率未達標準,並且維護與檢修的頻率很高(小故障不斷),新式彈藥升降機也經常故障,而遭到許多批評。心直口快的川普在聽說這些消息後,不止一次的對福特級表示嫌惡,曾經說「支持航母用電磁彈射的人是敵方臥底」,甚至打算後續的航空母艦,改回舊式的蒸氣彈射器就好。

然而,許多新設備在剛問世之初,難免都會遇到故障不斷的「磨合期」,之後逐漸會隨時時間而改善。事實上,福特號在服役3年後,電磁彈射系統的穩定性已經接近蒸氣彈射系統,成功彈射的效率也更高。

目前在船臺上的福特級2號艦「甘迺迪號」(CVN-79,USS John F. Kennedy)已經下水,目前正在艤裝中,預計2024年服役;而3號艦「企業號」(CVN-80,USS Enterprise)建造進度已過半,預計2025年下水,2028年服役。4號艦「米勒號」(CVN-81,USS Doris Miller)也在規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