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雙保險":選舉人團制度引爭議,總統寶座或存變數

美國大選雖然在11月5日正式舉行,但總統寶座的最終歸屬卻並非立即塵埃落定。事實上,美國獨特的選舉人團制度爲總統選舉增添了一層"雙保險",也爲這場全球矚目的政治大戲增添了幾分戲劇性和不確定性。這一制度的存在不僅影響着選舉結果,更引發了關於民主公平與聯邦制平衡的深層次討論。

美國大選的結果不僅取決於選民的直接投票,還需要經過12月17日各州選舉人的投票。這538名選舉人肩負着代表各州民意的重任,他們的投票通常被視爲例行公事。然而,歷史上卻不乏選舉人"良心投票"的案例。1836年,弗吉尼亞州的選舉人因副總統候選人Richard Johnson與奴隸的關係而拒絕投票,導致副總統最終由參議院臨時選舉產生。2016年,華盛頓州更有三名選舉人將選票投給了前國務卿鮑威爾,而非該州獲勝的希拉里·克林頓。

這種"不忠"行爲雖然罕見,但卻引發了對選舉人團制度的質疑。支持者認爲,這一制度是美國聯邦制的體現,確保了小州的利益不被忽視。反對者則認爲,它可能導致普選結果與最終結果的背離,削弱了"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2016年的美國大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希拉里雖然贏得了更高的全國支持率,卻在選舉人團票數上輸給了特朗普。

爲應對選舉人可能的"叛變",目前已有3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要求選舉人必須按照承諾投票,其中15個州還制定了相關法律。2020年7月,美國最高法院更是裁定各州可以對違反承諾的選舉人進行處罰。這一系列措施旨在確保選舉人團制度能夠更準確地反映選民意願。

然而,選舉人團制度的存廢爭議仍在持續。許多政治人士,尤其是民主黨人,認爲這一制度已經過時,應當進行改革或廢除。他們主張採用全國普選制,直接反映全體美國選民的意願。有趣的是,就連現任總統特朗普也曾在2016年當選前稱選舉人團制度是"災難",但在當選後卻改口支持這一制度。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