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5位兒童就有1名可能是遲緩兒!伊甸籲把握早療期

伊甸基金會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29年,希望呼籲社會大衆,慢飛家庭不只需要醫療、社福單位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大衆的友善對待。(伊甸基金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今年4歲的言言(化名)因腦性麻痹影響到認知、語言及下肢能力,以往都由媽媽24小時照顧。今年初言言媽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伊甸基金會婦幼家園,於是帶着言言進入日託班,開啓早療之路。雖然一開始因爲分離焦慮而適應一段時間,但在老師耐心的陪伴及引導下,言言漸漸適應環境與作息,情緒穩定度與信任感也大幅提升。

言言剛入學時只能由大人抱着、牽着或以推車行動,到現在已經能夠穿戴矯正鞋,自己使用助行器緩緩前行,穩穩踏出每一步,讓言言家長非常感動。教保老師說,肢體動作必須每天不間斷的訓練纔會有顯著成效,在中心老師的引導鼓勵,加上家長非常積極地配合,讓她無論是在中心或是家中都能有機會持續練習,短短半年就有很大的進步。未來,相信只要持續陪伴、給予正向支持,言言就能自信走出自己的路。

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張炎玉表示,在臺灣每15名兒童就有1名可能是發展遲緩兒,「長大」對發展遲緩兒童來說真的不簡單,來自內、外的壓力、資源不足,都是阻礙他們成長的高牆。伊甸基金會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29年,希望呼籲社會大衆,慢飛家庭不只需要醫療、社福單位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大衆的友善對待,不以歧視、排拒或訕笑的方式相處,給予適當的支持,陪伴他們趕上成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