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破200萬人 定期追蹤及調整習慣防惡化

全臺慢性腎病人口已破200萬,每年新發生洗腎人數更超過1.2萬。醫師提醒,除了及早診斷、定期追蹤,更要配合調整生活習慣與控管危險因子,減少洗腎及住院的風險。

臺灣腎臟醫學會今天舉行衛教記者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全臺灣慢性腎病人口已突破200萬,平均每8個成人就有1人罹病,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多年來也高居全球之冠,加強防治慢性腎病惡化,是改善民衆健康重要課題。

吳麥斯說明,慢性腎病是指腎臟因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近6成患者被診斷時已是晚期,腎功能受損且不可逆。慢性腎病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心血管疾病,且將大幅增加住院、死亡風險。

吳麥斯表示,統計顯示,慢性腎病患者每年平均掛2次急診、每次住院天數長達10天,且每5名病患就有1人在住院後1個月內會面對再次住院甚至死亡的威脅,對生活、經濟、家庭都造成劇烈影響。透過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綜合評估腎功能狀況,及早發現治療,是防治關鍵。

臺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若有三高、肥胖、吸菸、長期服用未經醫師處方藥物、65歲以上高齡,及有腎臟病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的民衆,應定期安排腎功能檢查;若出現泡泡尿、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等典型症狀,應儘快就醫。

趙家德說,治療慢性腎病,主要目標是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未來住院及洗腎風險,因此臨牀重視及早診斷、定期追蹤、積極治療與危險因子控管;考量約5成心衰竭患者、4成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慢性腎病,近年也發展腎糖心共病照顧模式。

「知道腎功能變差之後,纔是挑戰開始。」趙家德說,腎病不是單一器官問題,治療上藥物與改善生活型態並重,減重、適度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和血糖等,都有機會幫助慢性腎病患者維持腎功能,不過仍須長期定期追蹤,以免意外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