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辦公”促“大城細管”(人民眼・城市精細化管理)

重慶市璧山區牛角社區垃圾站改造前。   資料圖片

牛角灣社區垃圾站改造後。   連宏宇攝

重慶市華福大道其中一段治理前。   資料圖片

重慶市華福大道其中一段治理後。   資料圖片

重慶市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全景。   張坤琨攝

引 子

“播放曝光視頻吧。”前不久,重慶政府常務會議現場,市政府負責人話音剛落,參會者齊刷刷盯住大屏幕。

路面破損的“波浪路”、地磚缺失的人行道、被重車碾碎的路面……畫面中,道路管護不到位等問題一一呈現,8個區縣先後被點名,會後限期整改。

每月曝光一次城市綜合管理中的問題,在重慶已成爲慣例。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面對主城區變大、城市人口增多、管理難度加大,如何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與服務、提高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2018年1月以來,重慶市探索“馬路辦公”,提倡開展馬路巡查,發現問題在一線;開展馬路調研,研究問題在一線;開展馬路治理,解決問題在一線,實現城市管理問題“馬路上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

自開展“馬路辦公”以來,重慶市平均每天上路的城市管理巡查組從200餘個增加到500餘個,累計出動人員66.5萬人次,發現、交辦、督辦問題74萬餘個,按期整改率超過98.5%。

近3年來,“馬路辦公”給山城“大城細管”帶來了什麼?記者在重慶一探究竟。

撲下身子、邁開步子,主動到一線發現和解決問題

重慶市華福大道沿線的市民投訴率,多年來居高不下。

“剛睡着,就被過路大車‘哐當’一聲吵醒。平日裡噪音大得關窗都擋不住。”附近居民曾鋼說。

華福大道是重慶中心城區通往西南方向的主要貨運通道,經過的重卡、貨車多,沿線施工工地多,噪聲、揚塵污染重。

問題爲何難以根除?原來,這條路有點特殊,出城路段途經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因歷史原因由3個部門分頭管理:九龍坡區段,由九龍坡區城管局按照城市道路管理;大渡口區段的車行道由九龍坡區交通局按照省道管理,人行道則由大渡口區城管局按照城市道路管理。

一段時間以來,各方都有過整治行動,但因多頭管理,成效不彰。

一次,大渡口區城管局整修人行道時,發現車行道也有損壞,給九龍坡區交通局打電話提醒,可對方回覆:按照省道管護標準,還不用整修。

2018年1月,重慶市提出:“管理城市的人,辦公室應該在馬路上。”“馬路辦公”成爲對城市管理者的新要求,也成爲城市管理的新抓手。

新抓手效果如何,華福大道這塊“硬骨頭”成爲試金石。

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督查一室工作人員帶隊,同市城市管理局、九龍坡區政府、大渡口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一起走上華福大道。

“違規鳴笛怎麼管?”

“我們設立禁鳴標誌牌和噪音監測屏。”九龍坡區政府接了單。

“這段人行道破損,屬於哪家?”

翻開地圖,大渡口區政府認了賬:“我們修。”

“越界執法咋協調?”

重慶市城管局工作人員站了出來:“建議交給城管部門,我們來統籌協調。”

…………

責任,現場釐清;工期,當場確定;聯繫人,立刻落實。

如今的華福大道,大渡口區段已全部交由大渡口區城管局管理。兩地城管、交巡警等單位聯合執法,設立執法亭,加強對貨物超載和運輸過程中跑冒滴漏現象的查處力度。

針對道路交通設施不全等問題,九龍坡區政府出資修復,設立禁鳴等交通標誌牌,安裝設備實時監控沿線噪音。

爲減少揚塵,兩區政府在道路兩側種植樹木,安排灑水車定期清洗道路,並應居民要求,修建了過街天橋。

揚塵少了,噪音小了,天氣好的時候,曾鋼打開了自家窗戶。傍晚,他經常走過天橋,到對面的公園裡散步,那裡環境清新,鳥語花香。

“‘馬路辦公’關鍵在於見實效,市裡從一開始就對機制建設提出具體要求。”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局長謝禮國介紹,按照相關要求,市委和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定期帶隊調研城市管理工作,分管副市長每週開展一次“馬路辦公”;區縣黨政負責人帶隊“馬路辦公”每週不能少於一次;各級城管部門領導班子成員每人每週開展“馬路辦公”不能少於兩次。

對城市管理部門幹部職工而言,“馬路辦公”意味着“出門就上班,隨時查問題”。目前在重慶,“馬路辦公”已實現各級城市管理部門全參與、城市建成區域全覆蓋。

“過去是問題找上門來,現在我們主動發現、解決問題。”謝禮國說,“馬路辦公”改變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和習慣,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幹部撲下身子、邁開步子,到一線去了解掌握城市管理現狀,發現、研究並解決城市管理問題。

定規立矩,還需形成常態監督。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完善城市管理檢查考評機制,將各區縣“馬路辦公”運行情況、工作成效納入考評內容,市政府辦公廳按月、按季度通報,並將結果納入區縣工作年度考覈。

“對城市綜合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每月都會拍攝製作曝光視頻,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播放。”謝禮國介紹,對於區縣未能發現或者未能及時整改的問題,直接在工作考評中扣分。

理順工作機制,當面溝通協調,定了就幹、馬上就辦

街道辦事處和社區跑了4次,問題還沒解決,麪館經營者楊秀章再次找上門來:“垃圾站到底能不能搬?不搬的話,能不能改造?現在擱在那兒,太影響我做生意。”

在牛角灣社區,垃圾站的問題是個“老大難”。

一邊,是璧山區城管局和區水利局意見不一。按照區城管局建議的方案改造垃圾站,需要打樁蓋房,可垃圾站下面是排水管網,歸水利局管。水利局態度明確:不能打樁,否則影響泄洪誰負責?城管局也有苦衷:換方案得多花40萬元,錢從哪兒出?

另一邊,是居民意見不一,有人同意改,有人要求搬。等到城管局協調爭取到資金,準備採用新方案原地改造時,效果示意圖剛掛出來,就有居民提出疑問:“改造後的垃圾站就不臭了?”

有效溝通,“當面鑼、對面鼓”是個好法子。去年3月,璧山區城市管理局局長譚良寬和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聯合開展“馬路辦公”,就在垃圾站旁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你們聞聞,這異味多大?”現場羣衆說。

譚良寬解釋:“我們去年就想改造,但有居民要求搬走。大家看看地圖,實在沒有合適的地方可搬。”

牛角灣社區居民羅貴遠接過話茬:“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改造後還是臭,怎麼辦?”

“我們馬上去其他垃圾站參觀,現場感受。”譚良寬當即邀請居民參與。參觀回來,羅貴遠坦言:“異味確實不大。”

改造工作最終順利啓動。今年1月,新的垃圾站掩映在綠蔭中,既不起眼,也沒啥味兒。“生意好起來了。”楊秀章說,“現在,每天能收入七八百元。”

“開展‘馬路辦公’,工作方式變了,溝通直接、充分,意見當面說清楚,促進了問題及時有效解決。”譚良寬說。

北碚區居民何中玉家住北溫泉街道華光社區先登六號小區,小區和公交車站直線距離只有幾十米,卻被一道圍欄隔斷。爲此,何中玉和鄰居們出門乘車,得走路繞行10多分鐘。

“我們早就想整改,也協調過多次,但一直沒能解決。”北碚區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科科長潘梅說。

今年1月,北碚區委負責人召集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開展“馬路辦公”:問題出在哪兒?如何解決?

原來,圍欄立在高高的茅草叢中,拆掉它容易,但之後的綠化、修建人行步道,小區缺少資金不說,還要佔用隔壁小區的部分用地,一些居民意見不一。

“這片用地不屬於城市道路管理範圍,綠化修路的資金,我們也在協調相關部門想辦法。”潘梅道出苦衷。

“能不能把人行步道修建納入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幫着解決資金問題?佔用隔壁小區的用地較少,不影響居民出行,能否再做做居民的工作?”現場,區委負責人不時詢問相關人員,一道想辦法、定方案。

之後,北碚區城管局工作人員和街道、社區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最終,隔壁小區260多戶業主全都同意改造提升方案。“回家的路近了,也變美了。”如今,走在通往公交車站的人行綠道上,何中玉心情舒暢。

“‘馬路辦公’實施效果超出預期,主要在於兩個創新點。”謝禮國認爲,“一是堅持問題導向,一竿子插到底,在現場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理順工作機制,協調問題涉及的相關部門,當面溝通、討論、協商。”

菜園壩火車站是重慶的老火車站,過去這裡的環境,許多人見了都皺眉頭。

“火車站周邊多年來髒亂差。車站廣場和廣場上的店鋪,我們沒有權責管理。但要維護城市形象,提升旅客體驗,我們責無旁貸。”渝中區菜園壩街道辦事處主任陳剛說。

“馬路辦公”實施以後,陳剛的工作好做了,“以前收到投訴和建議,街道辦只能轉給鐵路部門,現在我們約請城管、鐵路部門相關同志,一起召開‘馬路辦公’現場會,問題一個一個理,解決方案現場就定。”

現場定方案,落實有迴音。“根據發現問題的種類和輕重緩急,我們要求小問題馬上處置、大問題追蹤整改、重點問題掛牌督辦,減少了推諉扯皮、敷衍塞責,形成定了就幹、馬上就辦的良好風氣。”謝禮國說。

依託智慧城市管理系統,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

38個區縣,8萬多平方公里,3100萬常住人口――重慶,名副其實一座大城。

大城管理任務重、難度大,1.5萬名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人員一度應接不暇。如何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

“嘀嘀”,手機聲響起,江北區江北城街道辦事處主任周�t打開一看,“城管通”應用程序發出提示:嘉陵江邊人流突然增加,亂扔垃圾的投訴也增加了。

原來,今年春季枯水期較長,嘉陵江水位降低,江邊出現沙灘。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民不便出門遠遊,紛紛前來沙灘遊玩。人流陡增後,一些商販聞訊擺起遊攤,由於周邊缺少防護措施,遊玩的人羣存在安全隱患。

周�t迅速聯繫相關部門,前往江邊開展“馬路辦公”,研究決定採取防護措施:設置安全提示牌,組織志願者團隊維護秩序,引導市民安全遊玩。

“這個事情我們之前沒想到,多虧智慧城管系統及時預警並提供數據支撐。”周�t介紹,在實施這一應急措施的過程中,智慧城管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很快掌握人羣分佈情況,工作人員據此精準設置志願崗哨,根據人流實際情況動態調整配置。

“依託智慧城管系統,我們定期開展分析、研判,找準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熱點難點,爲‘馬路辦公’提供支持。”江北區城市管理局局長廖光洪說。

不只是江北區,重慶全市層面也能開展由點到面的數據分析,增強城市管理預警能力,促進精細化管理。

在重慶,城市管理經歷了不斷探索。起初,實現城市管理網格化,依靠網格監督員發現問題;後來,推動城管數字化;目前在數字化基礎上向智能化+“馬路辦公”轉變:對於城市管理問題,以智能採集爲主、移動巡查爲輔,變被動爲主動,以“智管”促進“細管”。

走進重慶智慧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在巨幅雷達感應屏上,滾動顯示着各領域的實時數據。“你瞧,未來一週,九龍坡區發生道路破損可能性最高,渝北區則應注意防範亂堆物料問題。我們會及時把這些數據反饋給相應區縣,提醒他們注意防範解決。”市城市管理局市政信息中心主任鄭大海指向大屏一角,“以前,出現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現在通過人工智能預測,我們可以提前發現問題,準確率達到90%。”

“馬路辦公”與智慧城管結合,下足繡花功夫,城市管理效率更高。2019年4月至今,江北區數字城管平臺共受理市、區兩級“馬路辦公”案件共計905件,其中市級316件,結案311件,結案率達98.4%。

調動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積極性,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重慶高新區,是山城爲數不多的平地城區。因地勢較爲平坦,這裡的共享單車入駐較多,一時間車輛亂停亂放,成爲城市管理的一道難題

投訴的不少。佔地、擋路,有人希望一禁了之;支持的人也多。市民文冬梅上班,現在已經離不開共享單車,“小區門口直達辦公樓樓下,省時省心”。

共享單車怎麼管?今年6月,高新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走上街頭現場調研。這次“馬路辦公”,除了鎮街幹部、共享單車運營公司員工,還有不少市民代表參與,現場發表看法,提出建議。

“車子亂停不能全怪騎車人,沒有專門的停放點嘛。”

“車子沒放好堵路了,應該是運營公司的責任。”

“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

經過現場深入調研,一個月之後,高新區形成一套由城市管理局監管、運營公司主管、商戶參與的三方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城管部門和運營公司共同選點設置停車位,城管部門開發應用程序在線管理,市民發現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問題可以拍照上傳,運營公司派人現場整改、在線反饋,城管部門在後臺實時監督。

“馬路辦公”不僅讓城市管理者走進大街小巷,也調動了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在謝禮國看來,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反映問題,參與、督促問題解決,促進了“大城智管、大城細管、大城衆管”。

“城市管理離不開羣衆參與,‘馬路辦公’也是走羣衆路線。”在渝中區,“馬路辦公”與當地“五長制”探索相結合,將城市綜合管理責任壓到“最後一米”。渝中區城市管理局黨委委員楊靖介紹:“‘五長’就是街長路長巷長、樓長和店長。在城區街道、道路、背街小巷和樓棟、門店,‘五長’和政府工作人員一起‘馬路辦公’,實施屬地化管理,提升了管理效能。”

在渝中區五家坡街道鵝嶺正街,“馬路辦公”與“五長制”相結合,解決了臨時佔道經營的管理難題。

“雖然是老城區的一條窄路,但這裡遊客不少,生意好的時候,就想往外多擺幾桌。”街道一家餐館經營者張開能回憶,“但多擺的餐桌佔了人行道、機動車道,城管執法人員不允許。”

後來,執法人員沿街檢查,街長、路長、巷長一道前來,城市管理有什麼要求,小店經營有什麼困難,大夥共商共議。

“中午生意好,桌子可以擺出來。到了下午一點半,就得撤掉桌子、打掃地面衛生。”張開能說,“現在,不用城管執法人員上門,大家立下公約,互相監督,規範經營更自覺,街面也比以前整潔多了。”

在江北區石馬河街道景園社區,有一片老平房,私搭亂建嚴重,道路坑窪不平。居民藍大云爲此找過社區。社區也有難處,因爲這片土地和房屋屬於一家市屬國企,居民大都是企業的退休職工。

“街道、社區想管管不着,這裡的整治和改造成了難題。”江北區城市管理局黨委委員曾卿華介紹,最終也是通過“馬路辦公”方式,城管部門、街道社區、企業、居民代表四方協商,拿出整治方案。

一個多月時間內,4000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築拆除了,2萬平方米的菜地清除了,配套的公共廁所建成了,泥濘坑窪的道路平整了……現在,這個片區乾淨整潔,面貌一新。

“當初沒抱太大希望,誰知道真把難題給解決了。”藍大雲說。

“在重慶,‘馬路辦公’作爲一種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方式,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羣衆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謝禮國說。重慶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民調顯示,2019年度,市民對城市管理工作滿意度得分達到92.9分,爲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