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花山區:用實幹與真心詮釋人民警察的擔當
他紮根基層21年,用科技賦能警務實戰,用勇氣守護轄區平安,用真心踐行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他就是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分局塘西派出所所長沈剛,一位用實幹和擔當詮釋“人民公安爲人民”的優秀警察。
科技賦能,警務創新的“領頭雁”
剛走進塘西派出所,你可能不會感到任何的不同。但當你來到派出所的“最強大腦”——綜合指揮室時,“科技感”便撲面而來。這裡,屏幕上不時跳動的數據即時顯示着轄區警情的變化。近期哪類案件突出,哪個時間段案件高發,哪個社區矛盾糾紛較多……這些問題不再需要耗費大量人工去查找分析,而是通過數據平臺實現24小時智能化監測、分析和研判,真正做到一屏統攬、一圖展示、一目瞭然。
這是沈剛帶領一批青年民警,歷時半年自主研發的“派出所警情場景化分析平臺”,“專業+機制+大數據”現代警務效能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2023年6月,塘西派出所接到多起生鮮超市的糾紛報警。沈剛通過平臺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重複警情背後的隱患:原來是門面房的二房東與租客因經濟糾紛產生矛盾。他迅速聯合社區、司法所人員上門調解,半個月內組織雙方調解8次,最終成功化解了這起潛在的重大矛盾。
科技賦能警務,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將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2024年以來,塘西派出所傳統侵財類案件同比下降21%,電信詐騙類案件同比下降23%,轄區發案數同比下降30%,社會治安環境明顯改善。沈剛憑藉“敢幹、想幹、能幹”的工作作風,2020年兩次站上“全國公安機關改革創新大賽”最高領獎臺,並被納入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專家後備人才。2023年,“沈剛科技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他帶領青年民警立足實戰需求開展研發工作,多項創新成果被省、市推廣應用,爲基層警務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勇字當頭,危難時刻的“逆行者”
從警21年,沈剛始終衝鋒在前,用勇氣和擔當守護着轄區的平安。
2024年3月14日,一名16歲的少女站在居民樓樓頂屋檐邊,隨時可能一躍而下。沈剛接到報警後迅速趕到現場,發現女孩所在的閣樓房門緊鎖,救援人員無法靠近。危急時刻,沈剛毫不猶豫地從隔壁單元翻窗爬出,沿着僅有半米寬的屋檐艱難挪動。他一邊靠近女孩,一邊嘗試勸導:“待了這麼久,你渴不渴?喝口水吧,我幫你把水放這兒。”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努力,沈剛藉着遞水的機會一把拉回女孩,成功挽救了這個年輕的生命。事後,他坦言:“踏出第一步我就感到頭暈,但我告訴自己不能退縮,一定要把她救下來。”
這樣的驚險場面在沈剛的從警生涯中並不少見。2014年,在抓捕一名盜竊嫌疑人時,他遭遇對方的瘋狂反抗,右手無名指骨折,肌腱斷裂,至今仍未恢復。還有一次,他在處置一起糾紛警情時,嫌疑人將汽油倒滿房間,手持打火機揚言同歸於盡。關鍵時刻,沈剛不顧個人安危,看準時機撲向嫌疑人,成功奪下打火機。
心繫百姓,爲民服務的“貼心人”
沈剛不僅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更在日常工作中用耐心和細心溫暖着轄區百姓。
2024年9月18日,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相約來到塘西派出所,分別給沈剛送上一面錦旗。這對曾經的“冤家”三年前領證結婚,卻因性格不合矛盾不斷升級。去年6月,老兩口吵架時,老先生拿起菜刀,老太太驚慌之下報了警。沈剛得知情況後,隔三岔五就上門調解,電話更是打了無數個。起初,老太太對沈剛的工作並不配合,甚至揚言要投訴他。但沈剛沒有放棄,經過三個多月的耐心調解,兩位老人終於解開了心結。
一個人強不叫強,一羣人強才叫強。沈剛不僅自己衝鋒在前,還通過“沈剛科技創新工作室”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民警。他們立足實戰需求,研發出一批小而精、貼地氣的信息化應用,爲基層警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從警21年,沈剛成功調解各類糾紛6000餘起,救助迷路走失羣衆100餘人,挽救危難羣衆30餘人,研發大數據警務模型20餘個,利用科技手段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700餘人,收到羣衆贈送的錦旗100餘面。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民公安爲人民”的宗旨,成爲轄區百姓心中真正的“守護者”。(任德玲 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