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50年前美中互動 體現遠見和勇氣

溫士頓.羅德(Winston Lord)。(取自網路)

羅德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特別助理,參與了1972年尼克森前總統出訪大陸及前期籌備工作,在中美建交後曾擔任美國駐中國大使。

今年是美中發表《上海公報》50週年。羅德23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他非常幸運,從一開始就參與其間,成爲50年前尼克森訪問大陸如此重要地緣政治事件的一分子,此行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的遠見和勇氣。那時,美中在敵對22年後,必須實現互動,發出雙方想要建立全新關係的訊號。

羅德表示,他與季辛吉及尼克森保持密切工作關係。季辛吉與他等人1971年7月的秘密之旅,他負責簡報,見到了周恩來。1971年10月,他們再次公開訪陸,安排尼克森出訪並開始起草《上海公報》;1972年2月,尼克森實現訪問中國。

羅德表示,50年前陪同尼克森訪陸行程,儘管《公報》談判艱苦,特別在敏感的臺灣問題,但爲什麼很有信心會成功?因1971年兩次訪陸做了很多準備和鋪墊工作。準備這些日程和起草《上海公報》大部分內容,意味着雙方都想要取得成功。

羅德強調,當下美國,有人認爲當時尼克森的訪問和開啓對話接觸政策,都是錯誤。這是非常短視和錯誤的觀點。從美國角度,這次訪問實現了許多目標。而且,還向外界展示美國在國際舞臺上依然強大,提升了美國人民的士氣。因此帶來直接的正面影響。此後,雙邊關係中既有所得,也有麻煩。

羅德分析,首先,認爲這樣一個有着幾千年歷史、充滿活力的國家,不可能在某個時間節點崛起,想法愚蠢。或許,美方加快了中國崛起的速度。但他認爲,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成爲地區乃至全球強國的關鍵因素。

其次,替代選項是什麼?圍堵不可能,其他國家不會加入美方行列,圍堵將會無效,而且危險,因爲美國或許會捲入衝突。

第三,尼克森一直在避免打開大門的風險,想要改善關係,但並不天真。中國有不同的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因此,尼克森保持了同盟體系和軍事實力;越來越關注亞洲,以平衡中國的影響;通過接觸、經濟和文化交流獲得了許多優勢,在全球問題上進行合作。中國幫助尼克森解決全球性問題。美方因此得到收穫,儘管也遭遇到一些問題。有鑑於此,沒有其他替代選項及尼克森一直在避險,這就足以讓那些認爲這是一場錯誤的觀點,愚蠢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