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的真相,越想越怪

(天下大亂)

公元885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暴起,率軍奇襲大唐長安,剛從蜀中回來沒多久的唐僖宗腳底抹油,又得收拾行李,到鳳翔避禍。

鳳翔,就是今天的陝西寶雞。

李克用反唐還不算,另外一位原本效忠僖宗的將領朱玫還趁機捉住了大唐的宗室子弟李熅,也反水了,並且把李熅立爲了新帝,擺明了是要和僖宗政權對着幹。

唐僖宗着急啊,上火啊,因爲李克用攻打長安,其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李克用一直想要收拾朱溫,但是朝廷不幹,李克用認爲朝廷偏袒朱溫所以才起兵發難,但朱玫不一樣,朱玫趁亂反叛,還擁立新帝,這完全是要顛覆政權,把僖宗往死裡整。

所以,唐僖宗乾脆轉變思路,告知李克用和王重榮,說小李小王你們先別打我了,你們先收拾朱玫吧,朱玫都挾持李熅號令諸侯了,你們不先把他滅了,萬一他成氣候了,到時候大家一起吃瓜落,誰也好不了。

在僖宗發出求救信息之後,倆人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李克用滿口答應,說你放心吧,我幫你打朱玫,然而李克用嘴上說的歡,實際上卻偏偏不去打朱玫,而是趁機奪取其它地區,擴大自己的地盤。

王重榮倒是答應幫僖宗一把,但是也用不着他幫忙了,因爲朱玫帳下大將王行瑜已經倒戈僖宗,背刺朱玫,把朱玫給殺掉了。

很亂套,是真的很亂套。

(五代亂世)

如果我們足夠了解五代十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在各個政權的治亂興衰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這種一羣人大亂斗的情況,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後天他打你,今天這個殺那個,明天這個背叛那個,後天這個又和那個結盟了,大後天誰又被誰給背刺了,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理解起來,實在是有點難度。

而且,這其中的很多人物的出現和離場,或者說他們的死去,並不影響主線進程,所能體現出的不過是人心的喪亂和人性的可怕。

今日義結金蘭是好友,明日給你一刀不留情啊。

朱玫背叛朝廷,活該被王行瑜給弄死,被擁立爲皇帝的李熅投奔王重榮,結果被王重榮當成篡位的僞帝給殺掉了,這場動亂,看似已經平息。

但是,王行瑜雖然除掉了朱玫,倒戈了朝廷,可他本質上也不是好人。

在殺掉朱玫,接管了朱玫的軍隊並且控制了長安之後,他大肆擄掠,殘殺百姓,當時正是十二月,天寒地凍,白雪飄揚,古老的皇家宮殿披上銀裝,修建的有格有調的長安市坊也是一片雪白。

很多百姓被殺害之後隨意的被拋在街道上,到處都是橫屍,鮮血在白茫茫的大地中變得尤爲醒目。

那景狀,實在是慘不忍睹。

(大唐寂寥)

史書上不會記載這些無辜受難的百姓的名字,而自打黃巢起義以來,人們對這種橫屍遍野的大規模死亡也已經司空見慣。

如果大唐是一個篩子,那麼這些老百姓就是篩子頻繁被翻動時而被抖落的灰塵。

李克用不打長安了,王重榮也消停了,朱玫也死了,長安解圍,僖宗作爲皇帝,不可能一直在外邊遊蕩,所以他決定返京。

然而,返回的路上,他又被另外一個軍閥李昌符給滯留了。

李昌符,和朱玫都是同時期的軍閥,這哥們說什麼就是不讓唐僖宗離開自己的控制範圍。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所以這個時候肯定沒有《三國演義》在世面上流通,但是大家都明白挾持天子以令諸侯的道理,所以誰要是有機會,都想把皇帝給握在手裡。

而且,李昌符更加擔心,自己以前和朱玫還有書信往來,倆人以前還曾經商量過要對付唐僖宗,如果僖宗回到長安,萬一這事兒被皇帝查了出來,自己實在是不好交代。

所以,李昌符就誆騙唐僖宗,說皇帝啊,長安兩度動亂,宮室焚燬,還在重建修復中,您這麼快回去也沒用啊,您沒地方住是不是,所以您在我這兒待着,等到大明宮修好了您再回去。

李昌符用一個蹩腳的理由留住了僖宗,但他卻不知道,他將會迎來更大的災難。

(李昌符 形象)

僖宗的護衛軍隊神策軍裡有位將領,名字叫做楊守立,因爲爭道的問題和李昌符鬧了很大的不愉快。

所謂爭道,大概就是楊守立領了一隊兵在路上走,李昌符也領了一隊兵在路上走,兩幫人遇上了,可誰都不肯給誰讓路,結果矛盾變爭吵,爭吵變動手,動手變互毆,兩幫士兵竟然因此打了起來。

唐僖宗這個人,別的不擅長,就擅長勸架,之前李克用一直要和朱溫碰一碰,都是僖宗從中調停,要不然也不會逼得李克用翻臉暴起,反攻長安。

這拉架啊,不是不能拉,因爲拉架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見義勇爲,但是僖宗素來喜歡拉偏架,他拉架的目的不是爲了解決問題,而是爲了讓製造問題的人不要再製造問題。

就比如之前上原驛之變,李克用差點沒讓朱溫給燒成烤鴨,結果僖宗偏袒朱溫,就搞得李克用很不愉快。

現在楊守立和李昌符打起來了,如果僖宗聖明,他要拉架,他就應該先弄清楚怎麼回事兒,研究明白誰對誰錯,對的安撫,錯的處罰,你這麼做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但僖宗不是,僖宗屬於那種,比如你和別人發生矛盾,別人給了你一刀,你傷口正嘩嘩流血呢,僖宗卻跑過來跟你說算了,這做人要大度,你說你受得了受不了。

因此,僖宗只是勸楊李二人不要打了,而沒有深入的解決兩個人的矛盾。

(楊守立 形象)

這麼一來,李昌符心裡就有想法了,這楊守立是神策軍,是皇帝的親信,李昌符認爲皇帝袒護親信而輕視自己這種地方節度使,當天晚上可就翻臉了,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帶兵襲擊僖宗,想要把僖宗給殺掉,以泄心頭之鬱悶。

李昌符想要模仿一把李克用反攻長安,但是他卻錯估了自己的實力,戰鬥還沒開始幾分鐘,他就被楊守立給擊敗了。

眼見情況不妙,大勢已去,李昌符趕緊逃跑,這時候僖宗也反應過來了,尋思這又出了個亂臣賊子,於是立刻安排離他比較近的武定節度使李茂貞去追擊李昌符,結果最後李昌符被李茂貞殺死,而李茂貞這回算是在皇帝面前露臉了,僖宗一高興,直接把鳳翔給李茂貞管理了。

李茂貞,河北蠡縣人,原本叫做宋文通,李茂貞這個名字,是僖宗賞賜給他的。

這個李茂貞,最開始出道,是在鎮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做牙軍。

什麼叫牙軍?就是地方藩鎮自行招募的士兵,沒有編制的那種,是地方節度使的私兵,相當於合同工,和朝廷的官軍還是有區別的。

本來李茂貞的身份地位很低,後來直到黃巢起義,李茂貞纔在戰亂中建功,擊敗了黃巢麾下的名將尚讓,這個尚讓率領的是黃巢的主力部隊,李茂貞把尚讓給打敗了,是大功一件,因此被朝廷封爲了神策軍指揮使,這就算是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爲了皇帝的親隨。

朱玫反水的時候,曾派王行瑜追擊僖宗,也是李茂貞替皇帝擋住了追兵,可見李茂貞當時對朝廷還算忠心,因此僖宗把鳳翔給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茂貞 形象)

僖宗雖然昏庸,但他一直是一個重感情的人。

這一次逃跑的時候,路上是亂軍流寇一個不少,之前在大明宮中統領神策軍的王建也隨僖宗出逃,並且一路上可以說是拼了命的保護皇帝的安全。

山路難走,棧道起火,前有敵軍,後有追兵,僖宗皇帝騎馬奔逃,而王建則牢牢的抓住繮繩,徒步爲僖宗開路。

逃出生天之後,僖宗體力不支,昏睡過去,枕在王建的腿上就睡着了,醒來之後,皇帝看王建如此忠誠,連忙脫下自己的黃袍賞賜給王建,還把壁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通江劃給了王建,讓王建有朝一日去壁州做刺史。

哎呀,這亂世難爲,皇帝可以信任王建,王建又該信任誰呢?

千辛萬苦,一波好幾折,僖宗終於離開了鳳翔,再次返回了長安。

回到長安之後,皇帝拜謁了太廟,改了年號,然後沒兩天就死了。

史書上對僖宗的死,記載是暴斃,意思就是唐僖宗毫無預兆,二話不說就死了。

但其實,他真正的死因顯而易見,那就是舟車勞頓,水土不服,擔驚受怕——皇帝是被活活折騰死的。

如果覆盤一下僖宗第二次出逃長安的遭遇,我們就會發現,這事兒完全是僖宗最信任的心腹,權宦田令孜導致的。

(田令孜 形象)

如果不是田令孜非要和王重榮搶鹽地,後面怎麼可能會打起來?

而且,逃跑的時候,田令孜還各種挾持唐僖宗,唐僖宗想要往哪兒跑他自己說了不算,皇帝完全被是田令孜牽着鼻子走。

朝廷裡的大臣和地方上的軍閥們也不是傻子,他們都知道田令孜不是什麼善類,所以漸漸的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大,甚至有不少人向皇帝彈劾他,田令孜深感不安,他也不敢再回長安了,因爲長安是政治鬥爭的旋渦,太危險,所以他乾脆跑到了四川地區,還自封西川監軍使,反正就是跑到蜀中躲了起來。

田令孜足夠聰明,也足夠敏銳,在這個關鍵時刻他選擇了抽身事外以保身,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歷史之退路,是留給那些尚有良知的人的,而如他這樣惡貫滿盈之輩,他的退路只有兩種,一來是懸崖,二來是深淵,不分怎麼退,只分怎麼死。

他將完美詮釋什麼叫做作繭自縛,他權勢滔天的一生,將會以十分戲劇化的一幕結束。

羣山環繞,層林盡染,金黃的落葉鋪滿林間小徑,彷彿一條金色的絲帶在山林間蜿蜒。

寒風掠過,樹葉沙沙作響,彷彿在訴說着時代的變化。

好好欣賞吧,這將是你最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