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籲爲家庭增收 取代大基建

大陸官方宣佈,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率4.6%,較2022年提升1個百分點。圖爲山東煙臺一家工廠的機器人在生產液壓馬達。(新華社)

大陸去年雖達成經濟成長目標,2023年GDP年增5.2%,但今年持續面對復甦壓力。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日前主張,當前應彌補疫情3年衝擊最大的中小微企業與中低收入家庭,「政府一定要在這方面多花錢,」而非一味進行基建投資。同時「促消費」也不光應誘導家庭如何更多消費,而是該思考幫助家庭在短期內增加收入。

據澎湃新聞引述張軍稍早受訪內容指出,3年的新冠疫情對大陸實體經濟衝擊很大,導致經濟整體下行壓力比較大、市場信心不足。其中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更是疫情衝擊的最大受害者。他們創造了大陸90%以上的就業,但在這3年卻損失慘重。因此建議,大陸政府當下最需要考慮的是怎麼樣彌補疫情直接衝擊、幫助恢復元氣。

張軍主張,大陸官方應對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家庭提出針對性政策,直言納稅人的錢要更多地花到家庭收入上,而非一味花在基建投資上,坦言每年投資大多了、浪費很大,減少投資對大陸經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至於大陸這兩年不斷主打的「促消費」復甦經濟政策,張軍認爲,政策的出發點不該是如何誘導更多家庭去消費,而是要思考「怎麼樣把補助給到更需要的家庭」,增加家庭實際收入。他說,長期來看大陸需要從過去「建設主導」的財政體制,逐步轉變到「福利主導」的財政體制。

但從經濟數據上,大陸製造業去年表現也仍不俗。大陸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19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指出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率4.6%,較2022年提升1個百分點,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

在引資方面,統計去年大陸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179.2億元人民幣、下降1.8%,但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的實際使用外資則成長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