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術論文發表量 2019年首度全球奪冠超美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美國資訊服務平臺科睿唯安今(28)日舉行記者會,表彰2019年度我國學術研究高被引學者。(李侑珊攝)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美國資訊服務平臺科睿唯安28日舉行記者會,科睿唯安臺灣總經理範永銀表示,從今年公佈的高被引學者名錄可發現,臺灣學者在全球學術舞臺展現不容小覷的科研實力;這個獎項不但表揚學者對科學研究的投入與影響力,也期盼能爲臺灣高教人才發展匯聚更多社會關注。 (鄧博仁攝)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美國資訊服務平臺科睿唯安28日舉行記者會,表彰2019年度我國學術研究高被引學者。圖左起爲闕居振、楊志新、張嘉修、胡哲銘、張泰榕、範永銀、王永和、莊裕澤、朱英豪、李奕賢、陳維新、劉如熹。 (鄧博仁攝)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美國資訊服務平臺科睿唯安今(28)日舉行記者會,公佈2019年度全球高度被引用學者及各國學術能量;而大陸論文發表量首度超越美國,年度累積約49萬篇學術研究,名列世界之冠,臺灣則位居第21名,論文發表量偏弱,主要受到國內博士生減少、學術研究重質不重量等原因影響。

國研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副研究員洪文琪表示,大陸論文發表量自2000年的第8名、3萬345篇開始快速成長,並在2019年以48萬8557篇,首度超越美國的46萬6461篇;臺灣論文排名則是在2012年達到最高峰第16名後,便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22名,2019年略爲提升到第21名,年度發表論文數量共有2萬7894篇。

科睿唯安政府與大學解決方案顧問官欣瑩提到,大陸之所以論文發表數量快速增加,主要是邀請各國高被引學者任教、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並以海外學者的經驗,協助積極培養本土學者。

針對臺灣情況,國研院分析,近年我國由於對於過度重視論文發表量的批判,加上大專校院教師與博士生減少等因素,導致臺灣論文量發表不如過往,但另一方面,學術能量的展現也從重視論文發表數量,逐步轉型爲重質不重量,但如何能讓臺灣的學術研究產生社會影響力,應是我國持續努力的方向。

至於2019年度高被引學者,臺灣有17人進榜,人數創新高,其中8名臺灣學者入選跨領域項目,展現本土學術多元面貌。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張嘉修表示,這次是首度獲獎。他從事的研究屬於生物科技領域,早期進行的是環境生物技術與生質能源,但從2000年開始,全球重視減碳,因此着手開始從事沒有碳排的研究,2004年率領團隊開發全球第一個沒有CO2排放的生殖技術平臺,此後更協助中鋼打造養藻系統,建立藻類培養平臺。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哲銘則說,他專職研究生物工程,2008年時找到新的想法,也就是奈米粒子在身體傳導時,是否能少被身體免疫系統所影響,他發現奈米能有效達到高度生物相容性,因此嘗試將奈米粒子與生物結合,之後在中研院任職後,在2015年,發現身體裡的病毒就是奈米粒子,並開始研究將生物材料當作疫苗,並以此做爲癌症疫苗研發技術,更投入冠狀病毒研究,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甚至製作出MERS (中東呼吸道症候羣)奈米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