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宣佈展開集成晶片基礎研究 盼從源頭創新取得突破

在首屆「集成芯片和芯粒大會」上同時啓動開源社區平臺,該社區平臺將匯聚集成晶片重大研究計劃開展過程中,在數學基礎、信息科學和技術集成等領域形成的開源EDA工具、開源晶片設計、開放互連協議等創新成果,爲集成晶片生態構建提供基礎支撐。(圖/取自《澎湃新聞》)

據上海《澎湃新聞》報導,12月16日至17日,第一屆「集成芯片和芯粒大會」在上海召開,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宣佈開展「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佈局大陸在集成電路領域的發展新途徑,聚焦集成晶片技術路徑中的新問題,通過集成電路、計算機科學、數學、材料和物理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集成晶片理論和關鍵技術的源頭創新取得突破。

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管理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副部級事業單位,由科學技術部管理。其主要職責爲根據大陸國家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政策和規劃,運用官方財政投入的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

報導稱,集成晶片是通過半導體微奈米技術將若干個晶粒再次集成的技術,以形成較單晶片更高集成度、更豐富功能的晶片和系統。隨着摩爾定律的發展逐漸趨緩,集成晶片與晶粒技術在高性能晶片的製造與設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時,通過若干預先製造好、具有特定功能的晶粒,設計晶片可以像樂高積木方式,實現快速組合和集成,大幅降低晶片設計時間和成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江鬆表示,中國大陸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着「缺芯少魂」的困境,高端晶片一直是中國產業發展之痛,集成晶片是一條基於自主集成電路技術提升晶片性能的新技術路徑。「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的部署,有望實現中國大陸在基礎理論的源頭引領和關鍵技術突破,支撐自主集成晶片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凝暉稱,集成晶片是一種「分解-組合-集成」的設計新範式,是從傳統堆疊法向構造法的系統工程思維轉變,面臨數理基礎、體系結構、設計自動化和集成技術等系列科學問題。

孫凝暉指出,該計劃重要特點是和產業界緊密結合,採用「企業界出題、學術界答題」的攻關模式,吸引企業界和學術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引導創新性科研解決企業界面臨的實際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明教授表示,隨着摩爾定律的發展逐漸接近物理極限,集成晶片與晶粒技術在高性能晶片的製造與設計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該重大研究計劃可聚集對這一方向有興趣的跨領域青年科學家,探索高性能集成晶片的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