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啓動天河工程 三江源造雲降雨

三江源地區是大陸乃至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這是三江源腹地年寶玉則。(中新社資料照片)

4月28日,新人們在南水北調天津外環河出口閘站合影。(新華社)

「黃河之水天上來」,被視爲「全球最大的氣象控制工程」,大陸的「天河工程」計劃將在青藏高原上空製造人工雲,每年製造約50億立方公尺「天上來」的降雨、補充黃河水量。6日在廣東珠海國際航展中心登場的第十二屆珠海航展,讓「空中南水北調」可望付諸實現的「天河工程」衛星模型,即將首度亮相。

天河衛星總指揮劉偉亮指出,「天河工程」配套的衛星火箭,交由中國航太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總研製,目前已正式啓動。計劃2020年先完成「天河一號」衛星首批雙星發射,進行「天河工程」的應用示範;最終2022年完成六星組網,屆時與地面設施系統,共同建構「天地一體」的空中水資源開發、應用總體作業格局。

人工調控水汽傳輸

「天河工程」乃是源自「天河理論」,2016年由大陸科學家、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院士的研究團隊發現、提出:在大氣邊界層到對流層範圍內,存在穩定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將其稱爲「天河」。大陸三江源地區的上空,存在來自西印度洋、東印度洋、雲貴高原、中亞等傳輸過來的水汽通道,讓空中雲的資源具有可觀的開發潛力。

王光謙研究團隊提出的「天河工程」,透過科學分析大氣中的水物質分佈與輸送格局,採取新型的人工干預技術,實現不同地域間空中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的調控利用。

「天河工程」將讓三江源地區展開每天24次的衛星監測、繞行,爲建構「一帶一路」水汽傳輸的「空中走廊」,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援。

實現空中南水北調

天河衛星總設計師朱維表示,「天河一號」衛星爲低軌低傾角衛星,採用八院的SAST-ML1公用平臺,配置承載微波溫溼度計、降雨測量雷達、雲水探測儀等。微波溫溼度計可以精準探測大氣溫度、溼度垂直分佈,獲取空中雲水資源的分佈情況;降雨測量雷達可監測降雨的三度空間立體分佈,雲水探測儀則針對三江源地區的大氣雲圖、地表環境特徵。

國際媒體曾報導,近70年來,大陸已有2.7萬條大小河流乾涸;以2016年9月爲例,甘肅省即有600萬人遭受旱災,損失農作物價值5億美元,解決北方的乾旱問題已成當務之急。

「十三五」期間,「天河工程」可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地區增加降雨量,中遠期目標爲每年「空中南水北調」、跨區域調水50億立方公尺,約350個西湖的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