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拚擴大國內需求 學者:應優先解決民生需求、民企利益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吳佳勳,7日參加政大東亞所和《中共研究》雜誌社舉辦的「2024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與未來發展趨勢觀察」論壇。記者陳湘瑾/攝影
去年底大陸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和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吳佳勳7日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大陸面對內循環不振的問題,應該要優先解決民生需求和民企利益,而不是認爲改善產業政策就能改善經濟。
吳佳勳7日參加政大東亞所和《中共研究》雜誌社舉辦的「2024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與未來發展趨勢觀察」論壇,她回顧2024年大陸經濟發展時指出,經濟成長走緩已是長期趨勢,即使去年9月大陸官方提出「一攬子」刺激經濟措施,成效仍有待檢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承認,面臨到內外部嚴峻挑戰,包括明確提到內部經濟困難、國內需求不足等,研判大陸2025年的經濟重點,將放在內部經濟的穩定。
吳佳勳續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公告要在2025年抓好9點重點任務,出現一個有趣之處:第1點「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顯示大陸政府認爲內需問題很重要,不過,民生方面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卻被放在最後一點。
吳稱,雖然中共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置於政策首位,但要提振內需最重要的是保障民生,「提振內需」和「改善民生」看來卻被分開了,她指出,大陸現在似乎還是認爲只要改善產業政策,經濟就能改善,卻一直無法好好面對民生問題。
至於大陸目前「內循環」情況如何?吳佳勳從「債務」和「民營經濟」2個角度分析,她稱,民衆的家庭債務和地方債務過去十年節節攀升,地方政府爲達成年度經濟成長目標,必須犧牲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更能帶動經濟的成長的產業或基礎建設投資。民衆一方面承擔愈來愈高的家庭債務,又無法透過政府獲得基本公共服務,成爲制約消費動能的核心問題。
在民營經濟層面,即使大陸官方一再強調將「幫扶民企」,但卻又要求民營企業應該要「擁護黨的領導」、「接受政府和社會監督」,顯示出中共本質對於資本的不信任,包括2021年提出「共同富裕」政策,要求「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都導致整體政策與市場機制愈離愈遠。
吳佳勳認爲,爲解決內需不振,大陸不得不引導國有資本加大投資,讓原本已經相當緊張的地方政府財政更加困難,製造業的產能過剩,也會加深和其它國家的經貿衝突。如果大陸執意進行「科技對抗」意識,恐怕無益當前經濟難題。吳最後指出,應該要優先解決民生需求和民企利益,纔是有效推動「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