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防疫報導轉向 改着重「染疫後」個人準備

杭州醫護爲市民進行核酸採樣。(圖/新華社)

新冠疫情以來,陸媒配合官方動態清零政策,防疫報導形式單一,不是何處又封控,就是各地推出的防疫政策,如健康碼、出遊措施等。在近期鬆綁防疫措施的背景下,大陸媒體引述的醫學專家不再只有政策背書功能,而更多着重於染疫前後個人防護和治療知識的建議,已不見新冠如「洪水猛獸」般的氛圍。

北京新聞廣播昨(4)日晚間刊出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所總結的中青年患者「新冠發病7日圖」,該份症狀分析指出,發病第三天是「症狀最重的一天。高熱39攝氏度以上,渾身痠疼乏力,咽痛加劇」,至發病第七天「所有的症狀開始明顯好轉。核酸很大可能轉陰。」

該則報導還羅列出「居家抗病毒小藥箱」應備藥物,醫師針對不同症狀提出相應使用的藥物。李侗曾還說,「根據病毒自限性的特點,普通人一般1至2周就會痊癒」。

新華社昨日晚間則刊出「孕產婦、兒童如何做好健康防護——權威專家迴應防疫熱點」,爲孕婦和孩童提供感染前後的健康指南。報導引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說法,指孕產婦Omicron感染率、出現症狀和普通人羣接近,「感染沒有給孕產婦的健康帶來更多影響」,並建議有妊娠計劃的女性在孕前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該報導還指,孩子發生發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後,「如果精神狀態穩定,家長做對症處理、觀察病情即可」,若有進一步的持續症狀才需就醫。

此外,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近幾日署名「仲音」的評論文章,已未見「動態清零」字眼,而是發佈「做好重點人羣疫苗接種工作」、「切實滿足疫情處置期間羣衆基本生活需求」等內容。